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888政府经济学之公共政策分析导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思想库的作用。

【答案】思想库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首先出现的。当代思想库具有独特而合理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一式,它们开发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形成了各学科综合性研究,推动人类的政策研究从个体走向群体,从偶然走向必然。

思想库的成熟有力地推动丁政策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正如德洛尔所指出的,思想库是政策科学研究的最纯粹的组织体现,它不仅是政治设计的有意义的发明,而且也是政策科学或政策研究成长的摇篮。思想库既锻造了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又使政策研究成果凝聚为一个新的学科; 它是政策研究的理想场所和政策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的中间试验基地,也是公共政策学的学生、政策分析者以及官员的实习、锻炼的基地。

思想库是现代国家公共决策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思想库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联结权势集团和直接决策者的中介,起到了使政治系统与社会广泛联结的作用。它们一方面直接填补掌权者的职责与实际能力之阎的差距; 另一方面间接起到政府职能作用,为政府机构的有效运行服务。

思想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提供致策建议,充当咨询参政机构; 提供学术思想,充当认识机构;

(2)提供政策结果信息,充当评估机构;

(3)向政府输送官员和专家,充当人才交流、储备机构;

(4)制造舆论、传播观点,充当宣传机构。

在美国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思想库的研究成果,决定着美国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思想库成为现代公共决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思想库的成熟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公共决策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

2. 如何运用特尔菲法?

【答案】特尔菲法是指采用函询调查,对所预测问题涉及到的有关领域分别提出问题,并将回答意见进行综合、整理、归纳,匿名反馈给各个专家,再次征求意见,然后再加以综合、反馈。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循环,而后得到一个比较一致的且可靠性也较大的意见的方法。对其运用的要求有:

(1)提出一个讨论题目的清单

预测或分析者依据所研究问题的领域,提出一个讨论题目的清单,这些题目可能会进入第一轮的问卷。

(2)选择被询问对象

其原则是各对象要能代表各种相互冲突的观点,常用办法是指数增量法,即在确定一位人选时,再让他选择赞同或不赞同观点的另外两人,依次类推,直到满足所要求的人数。

(3)问卷设计

问卷除给主题外,完全没有框框,允许任意回答。问卷表要对特尔菲法做出简要说明; 问题要集中; 用词要确切; 给出预测事件实现的概率; 问卷表要简化; 要限制问题数量; 小强加领导者个人意见; 在必要时要提供背景材料。在第一轮中,通常有这样一些项目:被预测事件的目标; 实现目标的可行性; 达到目标的途径; 相关题目的重要性分类和分级; 对主要事件出现概率的评价。

(4)第一轮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这包括对一般意见、分歧意见的分布和方向等的计算和分析,为第二轮问卷设计提供基础。第二轮问卷将根据第一轮的分析结果,以及参加者对自己观点的充分表述,对自己观点与其他观点差异的充分认识而产生。

(5)组织相关者进行面对面的讨论,更直接地表述自己的意见。

(6)完成论证报告

完成可能包含各种不同观点的论证报告,送交决策者作为政策决断的一种重要基础材料。

3. 戴伊和安德森对公共政策定义的区别。

【答案】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1)托马斯·戴伊对公共政策定义的界定:“公共政策是一个政府选择要做的任何事,或者它选择不去做的任何事”。即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该定义强调了政策的表现形式,特别提出了“不做”的形式,但它没有严格地指出政府要做的事情与决定做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偏差。

(2)詹姆斯·安德森(JamesE.Anderson )认为,“政策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而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有关事务而采取的”; “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机关或政府官员制定的政策”。该定义强调政策是向着既定目标的前进过程,认为政策主体是政府与政府机关。

(3)两位学者对公共政策定义强调的侧重点不同:①托马斯·戴伊对公共政策的定义是从政策制定的主体(政府)出发,政策的重点是政府决定做或不做的事情。②詹姆斯·安德森从政策的目的性和内容出发,将政策看成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强调政策是为处理某一问题而采取的行动。

4. 政府失败论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政府失败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干预所产生的一种普遍现象,公共选择和政策分析学者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形成颇为系统的“政府失败论”。这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合理确定、发挥或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的机制及手段,避免政府失败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及限度问题。政府在履行其职能、

干预市场运行时并不总是起到弥补市场缺陷或纠正市场失灵的作用,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确定好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方式及干预的力度。

(2)必须随市场经济发展及经济体制变革及时进行政治一行政体制改革,尤其是转变政府职能。经济过程与政治过程是相互联系的,政治制度是经济过程的内生变量。因此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进行政治一行政体制改革,特别是及时转变政府职能,由直接、微观的十预过渡到宏观、间接的调控。

(3)必须在政府机构中引入竞争机制,引入合同外包,或同一种物品及服务可由几个公共部门来提供形成竞争,用市场的力量来改进政府的工作效率,有助于克服或防止政府失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减少浪费。

(4)必须加强公共决策和政府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尽快实现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重视制度规则的选择和创新,将政府的公共决策和行政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加强行政立法和行政执法,依法约束政府行为,实现政府管理过程的程序化,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5)建立起一个灵活、高效、廉洁的政府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消除寻租及腐败滋生的土壤与条件。抑制寻租及反腐败必须从制度或体制创新方面入手,消除腐败和寻租产生的土壤和条件。

总之,政府失败理论的研究并不是要否定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必要作用,而仅是要指出政府行为的局限性,确定好政府的干预行为的范围、内容、方式及力度,避免干预不当或过度干预所产生的政府失败现象,使政府更好地履行其社会经济职能。

5. 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利益分配功能?

【答案】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这种功能需要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将那些满足社会需求的资源(即利益)向谁分配? 如何分配? 什么是最佳分配? 其中第一个问题是重点。利益究竟分配给谁? 在通常情况下,下列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

政府是政策制定的主体,自然也是利益分配的主体。政府显然愿意把社会利益分配给自己的拥护者,而不是反对者。现实中常有这种情况,那些口头或表面拥护而实际上反对政府偏好的人,也同样会从政府手中获得同等的利益,甚至更多的利益。

(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

公共政策的利益取向,要求必须明确谁是政策的受益者。对于任何一届政府来说,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总是第一位的。政策的好与坏、正确与错误,首先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不言而喻,其行为体现生产力发展趋势者,必然会从政策中获益。

(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或绝大多数者

一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取决于该政策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利益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的各种利益群体与个体,会自觉不自觉地拥护和执行政策,促使政策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一致。一般地说,在特定时期内政策受益的人越多,发生政策偏离的可能性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