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大学法学院648经济法学之《经济法》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专业服务中介组织的概念、特征和种类。
【答案】(1)专业服务中介组织的概念
专业服务中介组织简称专业服务组织,是指依法设立,由一定专业资格的人员组成,并以提供专业技术性中间服务为经营手段的中介组织。
(2)专业服务中介组织的特征
①专业法定性
这是专业服务中介组织与其他专业服务性组织的重要区别,包括三个方面:
a. 组成成员(不包括辅助人员)资质的法定性;
b. 经营的法定许可性;
c. 分工范围的法律确定性。
②社会评价性
专业服务组织的中介性表现为它所提供的服务行为具有社会评价性。经济运行需要社会评价标准和活动作为中介才能完成。这种评价性的公信力内在因素来自其组成成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公信力,对外公信力主要源于社会的肯定和法律的认可。
③企业经营性
专业服务中介组织以企业形式运营,它也以营利为目的。
(3)专业服务中介组织的种类
我国常见的专业服务中介组织主要包括四类:
①合格评定机构;
②资产评估机构与保险公估机构;
③专业委托代理服务机构;
④公证与仲裁服务机构。
2. 简述审计机关的权限。
【答案】我国审计机关的权限有:
(1)检查权和调查权
审计机关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照规定提供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
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时,可以依照规定查询被审计单位在金融机构的账户。
(2)处理权和处罚权
审计机关可以依照规定封存被审计单位有关资料和违反国家规定取得的资产。
审计机关依法可以就有关审计事项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结果,包括对社会审计机构相关审计报告核查的结果。
3. 简述审计法的概念、适用范围及作用。
【答案】(1)审计法概念
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2)审计立法:
①表现于宪法之中; ②专门的审计法律、法规。
(3)审计法的概念和适用范围
①审计法,是指调整审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②审计法的适用范围
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开支,以及其他依照该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都应当接受审计监督,
(4)审计法的作用
①经济方面。通过审计,查出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同时堵住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直接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 同时,着眼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②政治方面。从政治方面说,通过财务审计并且处理违法案件,对于打击违法犯罪、教育干部群众、改进国家机关工作作风、促进廉政建设,具有直接作用。
(5)审计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①经济责任审计进入全面推进、稳步发展的新阶段。
②加大审计的力度和透明度。
4. 经济法有哪些特征?
【答案】经济法具有下列特征:
(1)当事人身份和角色的特定性。
(2)内容的经济性、专业性:
①经济性,经济法的产生、存在并发挥作用以及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均源于物质再生产领域,并具有经济目的性;
②专业性,经济法还往往把经济制度、经济活动的内容和要求直接规定为法律。
(3)法益复合性、法律关系的层次性和手段的综合性:
①它兼顾公法因素和私法因素的综合协调,以行政、刑事等“公”的手段,去调整企业、合同、价格、利润、利率等“私”的关系;
②经济法调整采用民事的、行政的、刑事的、程序的等任何传统手段,也运用褒奖的、社会性的等公私融合的新型调整手段;
③实体规范与程序内容相结合,域内效力与域外效力相结合,强行性规范、任意性规范与新兴的指导性、诱劝性规范相结合等。
(4)过程的行政主导性和政策性:
①行政主导性:经济法在强制性、授权性和法的实现方面均体现着政府或行政主导特征。 ②政策性:经济法需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的要求,及时应对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因而具有政策性。表现在:
a. 社会化的市场经济,要求将市场主体的自主性与国家的调控监管有机地结合起来;
b. 在法的调整渗透于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并高度专业化的当今社会,经济的法律调整往往以政策先行,并赋予政策以法的效力;
c. 经济政策根据形势需要和经济体制的变化而经常发生变化,经济法受其影响也时常处于变动之中;
d. 经济法的执法或司法力度受经济政策的影响很大。
(5)法规的专门性或单行性:
法规的专门性或单行性,是指经济法的存在形式与以法典为核心的法律部门相比,主要为专门性立法形态,由适用领域和内容各异的诸多单行法所构成。
二、论述题
5. 面对我国严重的产品质量问题你有何良策?
【答案】面对我国严重的产品质量问题,对策如下:
(1)强化企业职工的质量意识
没有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就不可能生产出高水平的产品,其中最重要的是企业领导。企业领导首先自己要重视产品质量,不盲目追求效益。只有这样,对企业职工进行质量教育,才有说服力,也才能落到实处;
企业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质量教育和技术业务的培训,提高职工的质量意识和整体素质,使职工明白提高质量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个人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同时全员质量意识和企业的质量结果与管理者的利益挂钩。
(2)落实质量责任
建立质量责任制是工业企业中建立经济责任制的首要环节,为了使每一位职工对自己的工作质量负责,企业内部应形成一个精密的质量管理工作体系,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及时追查责任,从而保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
公司每一位员工包括企业负责人明确责、权、利的相互关系,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怎样做,负什么责,做到人人心里有数。不能一接触到实质性质量问题,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一罚了之。
(3)强化企业质量全程控制
产品质量是企业各个生产环节、各个部门全部工作的综合反映,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或间接或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
必须把全员动员起来,做到“全员、全过程、全企业”的质量管理。从原材料的进入到成品的出厂以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加以管理,建立一个健全而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