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培养单位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835自然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风积地貌
【答案】风积地貌是指被风搬运的物质,在某种条件下堆积形成的地貌。风积地貌主要是指沙漠地区的沙丘而言,沙丘的形成和发育受风力、地面形态、水分、植被及沙源供应等条件的影响,风速、地面结构、下垫面性质改变或遇障碍物等,都会改变风沙流的容量,从而造成沙丘形态的复杂多样。一定的风力具有一定的输沙能力,它所能搬运的沙量称为风沙流的容量,其实际搬运的沙量称为风沙流的强度,两者比值称为风沙流的饱和度。
2. 地面辐射
【答案】地面辐射是指地球表面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将其本身的热量日夜不停地向外放射辐射给大气的辐射方式。由于地表温度比太阳低得多,因而,地面辐射的主要能量集中在1~30微米之间,其最大辐射的平均波长为10微米,属红外区间,与太阳短波辐射相比,称为地面长波辐射。地面的辐射能力,主要决定于地面本身的温度,由于辐射能力随辐射体温度的增高而增强,所以,白天,地面温度较高,地面辐射较强;夜间,地面温度较低,地面辐射较弱。
3. 锋面雨
【答案】锋面雨是指锋面活动时,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不断降低,水汽便会冷却凝结,成云致雨。锋面常与气旋相伴而生。两种不同的气流相遇,他们中间的交界面叫做锋面,在锋面上,暖湿较轻的空气被抬升到冷干较重的空气上面去,在抬升过程中,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4. 土壤质地
【答案】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它与土壤通气、保肥、保水状况及耕作的难易有密切关系,它是拟定土壤利用、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据。肥沃的土壤不仅要求耕层的质地良好,还要求有良好的质地剖面,虽然土壤质地主要决定于成土母质类型,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耕作层的质地仍可通过耕作、施肥等活动进行调节。
5. 三角洲
【答案】三角洲是指河口段的扇状冲积平原。它是河流流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三角洲的面积较大,土层深厚,水网密
布,表面平坦,土质肥沃,易有洪涝,同时,三角洲地区一般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因而多为良好的农耕的地区,且对形成石油和天然气也相当有利,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油气田都分布在三角洲地区。
6. 自然地带性
【答案】自然地带性是指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广义的理解认为,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个组成部分;狭义的理解,主张地带性主要是指纬度地带性,即热量或温度随纬度而变更以及随之而引起的其他方一面的带状变化。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而高大的山脉和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带性发生不规则的变异,海洋表层也有纬度地带性的表现。
7. 限制因子
【答案】当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质或量,低于或高于生物的生存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引起死亡,这种接近或超过耐性上下限的生态因子称作限制因子。生态因子对于生物的生存并非总是适宜的,因为地球上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动幅度非常大,而每种生物所能耐受的范围却有一定的限度,例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是植物生存的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和限制强度随时间地点而变化,也因生物种类和其发育阶段不同而异。即凡是限制其他生态因素对生命活动发挥正常显著作用的生态因素。
8. 土壤剖面
【答案】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形态的土壤剖面,因此,土壤剖面可以表示土壤的外部特征,包括土壤的若干发生层次、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等。土壤剖面深度一般在两米以内,通常由人工挖掘而成,供观察和研究土壤形态特征用;因修路、开矿或兴修水利设施时显露的土壤垂直断面称自然剖面。
9. 冰川作用
【答案】广义上泛指冰川的生成、运动和后退;狭义上仅指冰川运动对地壳表面的改变作用,包括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冰川运动的前端叫冰前,供冰量大十消融量,则向前推进,反之向后推进。冰川作用之初,冰斗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随着冰川作用的发展,冰斗不断扩大,斗壁后退,相邻的冰斗不断靠近,最后在冰斗之间发育了像鱼鳍一样的山脊,称为鳍脊或刃脊,如果三个或多个冰斗在同一山头进行向源侵蚀,可形成锥形的孤立山峰,称作角峰。冰斗的高度大致标志着古雪线的高度,可根据冰斗位置的变迁了解气候的变化。
10.太阳系
【答案】太阳系是指太阳以其巨大的引力维持着一个天体系统绕着它运动所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位于太阳系的中心,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太阳系包括8个大行星、67个卫星和至少50万个小行星,还有少数彗星。
二、简答题
11.土壤盐碱化过程及影响因素。
【答案】(1)土壤盐碱化过程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渍化。各种盐碱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做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再分配从而使盐类在积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集聚起来。
(2)影响盐碱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①气候条件
在我国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类易于在地表集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这就是“脱盐”季节。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盆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这是主要的“反盐”季节,而西北地区由于降水量少,土壤盐分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②地形条件
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也就与盐分的集聚和移动有密切的联系,从大地形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运动在低洼地带集聚,盐碱土主要分布在排水不畅的平原区。从小地形看,土壤积盐情况正好与大地形相反,盐分往往集聚在局部的小凸处。
③土壤质地和地下水
质地粗细可影响毛管水运动的高度与速度,地下水影响盐碱的关键问题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矿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容易积盐。
④河水与海水的影响
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是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积盐。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可形成滨海盐碱土。
12.什么是地貌形成的内动力和外动力? 地貌外动力及其组合如何反映区域自然特征?
【答案】(1)地貌形成的内动力和外动力
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地貌动力亦称营力,有内动力与外动力之分。
①内动力
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与地震。
②外动力
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并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力。
(2)地貌外动力及其组合对区域自然特征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