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856自然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度与纬度

【答案】①某一地点的经度,即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即经度的零度线。由此向东和向西,各分180°,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180°线是重合的。②一地的纬度即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赤道纬度为0°,由赤道向两极,各分为90°,北半球的称北纬,南半球的称南纬。

2. 季风

【答案】季风是指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质不同,故热力反映有所差异。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地形态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分为夏季风和冬季风,夏季时,吹向大陆的风将湿润的海洋空气输进内陆,通常在那里被迫上升成云致雨,形成雨季;冬季时,风自大陆吹向海洋,空气干燥,伴以下沉,天气晴好,形成旱季。

3. 球状风化

【答案】球状风化是指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的风化过程。

4. 流水作用

【答案】流水作用是指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对地表松散物质和它侵蚀的物质以及水溶解的物质进行搬运,最后由于流水动能的减弱又使其搬运物质沉积下来的作用。一般可将其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①侵蚀作用是指水流掀起地表物质、破坏地表形态的作用;②搬运作用是指水流在流动中携带大量泥沙并推动河底砾石向前移动的作用;③堆积作用是指流水携带的泥沙,由于条件改变(如坡度变缓,流速变慢,水量减少和泥沙增多等)使流水搬运能力减弱而发生堆积的作用。对一种河流来说,在正常情况下,其上游多以侵蚀为主,下游以堆积为主。

5. 地方性分异

【答案】地方性分异是指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作用下,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它是中尺度的地域分异,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

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和自然综合体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常常表现相互系列性和重复性规律。

①系列性是指在地方地形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和自然综合体沿一定梯度有规律地依次更迭;

②重复性是由于近期发育历史相同,几个小流域内各自然单元重复出现,组成多次重复的组合。

6. 自然地带性

【答案】自然地带性是指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广义的理解认为,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个组成部分;狭义的理解,主张地带性主要是指纬度地带性,即热量或温度随纬度而变更以及随之而引起的其他方一面的带状变化。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而高大的山脉和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带性发生不规则的变异,海洋表层也有纬度地带性的表现。

7. 构造运动

【答案】构造运动主要是由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可使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又称岩石圈的运动。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一般特点。构造运动按其基本方式可分为水平运动(造山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它可以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不仅决定了巨大的地表轮廓和水圈的分布,还影响着生物圈的分布,并改变大气环流,以至影响着整个地球表层环境。

8. 气溶胶粒子

【答案】气溶胶粒子为大气悬浮圆体杂质和液体微粒。除山水汽变成的水滴和冰晶外,主要

2-8是大气尘埃和其他杂质。其半径一般为1x10~1x10cm ,多集中在低层大气中。气溶胶粒子的主

要来源有自然源和人工源两种。自然源包括火山灰、宇宙尘埃、陨石灰烬、植物花粉抱子、岩石风化后的粉尘、森林着火后的灰烬、海水溅沫蒸发后残留在空中的盐粒等。人工源主要是人类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烟、粉尘等。

9. 上层滞水

【答案】上层滞水是指包气带内局部隔水层之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其性质基本与潜水相同,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通过蒸发或向隔水底板的边缘下渗排泄,受水文因素影响强烈,水质极易受到污染。它由雨水、融雪水等渗入时被局部隔水层阻滞而形成,消耗于蒸发

及沿隔水层边缘下渗,常分布于砂层中的粘土夹层之上和石灰岩中溶洞底部有粘性土充填的部位。

10.光周期

【答案】由于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严格和最稳定的周期变化,长期的适应便使各类生物对日照长度或者说对昼夜长短比例的反应格式是不同的,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

象,光照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给生物的生活带来显著影响。比如在生长季节里许多植物的开花结实对昼夜长短的反应很不相同,据此将植物划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等类型。日照长短对动物的生殖、换毛和迁移等都有明显影响。

二、简答题

11.试述水量平衡与水循环的内在关系。

【答案】水量平衡是水循环的数量表示。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全球或任一区域水量都应保持收支平衡,高收入则高支出。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的三个重要环节,降水量、蒸发量和径流量是水量平衡的三个重要因子。因此,全球水量平衡方式可写成

式中:为大陆降水量;为海洋降水量;为大陆蒸发量;为海洋蒸发量。

方程式表达非常明确,全球降水量等于全球蒸发量。近年人们日益关注淡水资源问题。年平均大洋淡水平衡方程式为P+R-E=0或P+R=E

即人洋年降水量P 加入海径流量R 等于人洋年蒸发量E 。这个方程式说明人为地大规模减少入海径流量,可能破坏淡水平衡。地表径流入海是全球水量平衡的重要环节,而不是淡水资源的浪费。

12.简述云杉砍伐迹地上的次生演替系列。

【答案】次生演替是指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石杉砍伐迹地上的次生演替系列包括以下阶段:

(1)采伐迹地阶段(杂草群落阶段)。由于人类的过度砍伐,该阶段的群落含有大量的草本植物,灌木以及乔木几乎没有;

(2)先锋树种阶段(阔叶树种阶段)。在适宜的条件下,一些灌木出现,常见的阔叶树种数量渐增;;

(3)阴性树种定居阶段(云杉定居阶段)(云杉、阔叶混交林)。经过一定积累,云杉适合生长的环境渐渐恢复,少量云杉出现;

(4)阴性树种恢复阶段(云杉恢复阶段)。在上述二个阶段的基础上,进入了云杉恢复阶段,大量的云杉开始生长,数量快速上升。

13.什么是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答案】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条件下,经过人类的干预把自然生态系统分别改造为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它们以人为核心,以自然环境为基础,进行频繁的社会和经济文化活动,并且彼此结合共同形成一个复杂的整体。

(1)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内,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