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642表演艺术基础理论[专业硕士]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勾栏
【答案】勾栏是宋代出现的百戏杂剧演出场所,又叫勾阑、构栏。勾栏,是栏杆的别名,因所刻花纹皆互相勾连,因而得名。勾栏里通常有戏台、戏房、神楼、腰棚等建筑,因而勾栏多以“棚”为名,如“莲花棚”、“牡悬棚”等,大的可以容纳数千名观众。勾栏中表演的技艺种类繁多,如唱赚、诸宫调、鼓子词、傀儡影戏,还有说经书、讲史、说笑话等。与在路边流动演出的艺人不同,在勾栏中表演的艺人实际上己经是专业化的演员,他们都有自己的艺名,如张五牛、浑身眼等,有的终身只在一处演出。勾栏艺人技艺高超,宫廷经常从中挑选精彩的节目,可见此时民间技艺已经发展到可以与宫廷技艺相抗衡的水平。民间固定演出场所“勾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市民艺术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中国音乐进入了以民间音乐为主体的新时期。
2. 《破阵乐》
【答案】《破阵乐》是唐代歌舞音乐作品,原名《秦王破阵乐》,本是隋代末年的一种军歌,杂有龟兹音调。武德三年(620)后,填入新词以歌颂秦王李世民的赫赫军功。贞观元年(627)发展为歌舞大曲,用于朝廷“宴群臣”,后繁衍出多种表演形式。曾更名为《七德舞》用于雅乐,唐高宗的《神功破阵乐》、唐玄宗的坐部伎《小破阵乐》也源于此。无论是在燕乐或是雅乐的演出中,还是在九、十部乐或是坐、立部伎的节目中,都有《破阵乐》的存在,其影响远及印度、日本等国。这部作品具有“发扬蹈厉,声韵慷慨”的豪壮气概,音调是以汉族清乐为基础,又杂有龟兹乐的成分。武则天时期的日本遣唐使曾将《秦王破阵乐》带回日本,日本目前所存的五弦琵琶谱、筝谱、琵琶谱、笙谱、筚篥谱、笛谱等七种古代遗谱中共保存着《破阵乐》的九种曲谱。何昌林先生曾尝试词曲的组合配译。
3. 《广陵散》
【答案】《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汉族一首大型琴曲,中国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根据蔡邕《琴操》的记载,琴曲表现了聂政刺韩王的悲壮故事。现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谱中有“刺韩”、“冲冠”、“发怒”、“投剑”等分段小标题。琴曲共有45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着重表现对聂政不幸命
运的同情,之后则表现了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和赞扬。正声则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刻画出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气贯长虹、声势夺人的音调一直为封建的道学家们所咒骂,宋代朱熹所说:“其声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由此,《广陵散》也成为我国现存琴曲中唯一一首具有杀伐战斗气息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4. 八音
【答案】八音是周代出现的一种乐器分类法。根据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成八类: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各类别代表性乐器如下:金(钟)、石(磬), 丝(琴)、竹(管)、匏(笙)、土(埙)、革(土鼓、足鼓)、木(柷、敌)。八类乐器中,以“革”类的鼓和“竹”类的吹管乐器数量最多,二者占有先秦乐器总数的一半以上。“金”类的钟和“石”类的磬也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们以富于穿透力的音色、精密的音律和宽广的音域,体现着当时音乐文化的进步。琴瑟类弹奏乐器的出现,则以富于歌唱性的音色和更加细腻的感情色彩反映了周代乐器的成熟与发展。此外,八音乐器中己经有了不少乐器组合形式,如“琴瑟和鸣”、“钟鼓喤喤”等。八音乐器分类法的产生,标志着当时我国器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
5. 八十四调
【答案】八十四调是中国古代宫调理论体系,由隋代音乐家郑译、万宝常在融合汉传统宫调理论和苏祗婆龟兹宫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以十二律旋相为宫,构成十二均,每均都可构成七种调式,共得八十四调。理论上的八十四调首见于《隋书》,然而在实践中,非平均律律制中存在很难解决的旋宫问题,因此八十四调是受限制的。这一埋论的提出,反映了西域音乐传人后对中国音乐调式体系结构的影响,并促进了当时的律制改革。
6. 十二律
【答案】十二律是我国古代律制,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律,十二律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各律之间音程关系并不均等,存在大半音和小半音的差别,因而所生出的最后一律仲吕不能循环复生黄钟,无法周而复始地旋宫转调,由此揭开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两千余年探索平均律制的篇章。
7. 三百六十律
【答案】三百六十律是由南朝钱乐之在元嘉年间(424~453所创的一种律制。据《隋书·律历志》载,钱乐之在京房六十律基础上继续引申,共牛出三百六十律。该律制将黄钟回归的音筹值进一步缩小到1.845音分,今天称之为“钱乐之音差”,并“以律附历”,发展到全年中每天用一律的程度。钱乐之将三分损益律的古代最大音差缩小到了最小程度,从而在中国律学史上达到把一个八度细分的最高程度。但是,这种律制无法运用于音乐实践中,因此没有应用价值。
8. 花儿
【答案】花儿是指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一带的汉族及当地少数民族中的山歌。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的称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花儿的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较大,上下两句体,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其内容丰富多样,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人民的喜爱。花儿是多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用的很有特点的民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选择题
9. 相和歌中,一人唱、三人和的演唱形式称为( )。
A. 徒歌
B. 但歌
C. 大曲
D. 相和曲
【答案】B
【解析】但歌是汉代民间的一种唱和形式,即“一人唱,三人和”由徒歌发展而来。
10.中国传统的记谱法有( )。
A. 文字谱
B. 简字谱
C. 纽姆谱
D. 工尺谱
E. 声曲折
【答案】ABDE
11.唐玄宗将“小部音声”设立干以下哪一音乐机构之中( )。
A. 太常寺
B. 教坊
C. 大乐署
D. 梨园
【答案】D
【解析】宫中的梨园还附设有一个“小部音声”。它由三十几个十五岁以下的孩子组成,曾在天宝十四载因演出新作品《荔枝香》而受到唐玄宗的称赞,可见它也有一定的艺术水平。
12.“锣鼓击节,人声帮和”是_____音乐的特色。
A. 高腔
B. 梆子腔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