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大学人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当代新闻评论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从邹韬奋全集或选集中,选读若干篇小言论,分析其内容和文风的特点。
【答案】邹韬奋重视报刊言论,在主办《生活周刊》到以后的《大众生活》等报刊中,亲自主持报刊的言论工作。他的《小言论》(以后为“社评”)和《读者信箱》对读者的影响十分深远。
(1)邹韬奋的小言论善于抓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说群众想说的话,往往从一件具体事生发,采取谈家常的方式,评论三五百字,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简单干脆、明白晓畅,既生动活泼又有战斗性,很适合群众阅读,被广大读者视为良师益友。
(2)文风“明显畅快”,采用平民式的文字,用“最生动,最经济的笔法”,短小精悍、亲切感人,对广大读者像老朋友谈心一样,推心置腹、循循善诱。
(3)批驳国民党当局的错误言行和揭露社会丑恶现象时,慷慨陈词、锋芒凌厉,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号召力。
2. “酉己”评论应注意把握哪些原则?
【答案】从具体实践来看,“配”评论一定要注意两点:
(1)既依托报道,又深化报道
配评论,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报道来立论,从报道中引出题旨,分析说理也要以报道中的事实作为根据或例证,这是必须遵循的前提。“配”,必须自始至终都围绕着新闻事实; 揭示事实的本质,分析事实的是非,发掘事实的思想内涵,展示事实的认识价值,达到就事论理的目的。
(2)既要讲条件,又要看需要
依托新闻报道配言论有前提,即要有合适的报道可以依托,有典型的报道可以引出题旨,并不是所有的报道都可以配。关键要根据内容来决定,不能追求版面的多样而将言论作为一种装饰。
3. 提高基本素养与评论写作的关系如何?
【答案】新闻评论工作搞得好不好,评论的质量高不高,关键取决于评论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如何。评论工作者不但必须具备新闻工作者(主要是编辑、记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而且还必须具备评论工作者特有的修养。称职的评论工作者,应该既是报纸的代言人,又是编辑部能出观点、出主意的参谋员,是既能写评论又能写重点报道的多面手。评论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如何,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反映一家媒体队伍的基本面貌和素养。
做好评论写作,必须提高评论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1)只有提高政治觉悟,加强道德修养,才能站到时代的前列,体现时代精神;
(2)只有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政策观念,才能学会分析问题,做好党的“耳
目喉舌’夕;
(3)评论工作者必须注意文化知识的修养和基本功的训练,做到学识渊博,精通业务,因为一篇好的评论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写作功底的集中体现。
4. 广播新闻评论与报纸新闻评论有何异同点?
【答案】(1)广播新闻评论与报纸新闻评论的相同点
①性质相同。
都是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
②地位相同
报纸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报纸的灵魂”。同样,广播新闻评论是电台的“旗帜”与“灵魂”。 ③所有新闻媒介中的新闻评论都有它们的共性:a. 有的放矢,具有强烈的新闻性; b. 观点鲜明,具有高度的思想性; c. 面向基层,具有广泛的公众性。
④广播新闻评论与报纸新闻评论共性较多,有些报纸评论在广播中插出,也成为广播评论。
(2)广播新闻评论与报纸新闻评论的不同点
①广播新闻评论相对于报纸新闻评论而言,是“有声评论”和“口语化评论”。
②传播的方式不同
广播新闻评论是口播的,是说话,不是文章; 是听的,不是看的; 是稍纵即逝的,不是白纸黑字、可以反复看的。
广播新闻评论靠声音传播,因而在传播快、广、感染力强和公众性广等方面占优势,而在稍纵即逝、不留痕迹方面又有其弱点。报纸新闻评沦则在传播的速度、广泛性上处于劣势,在保存性和持久性上处于优势。
③传播方式上的不同,导致二者在选题、论证、结构和语言上有所不同。
5. 社会化媒体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答案】(1)社会化媒体是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社会化媒体的主要特征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一也就是说,社会关系与内容生产两者间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社会关系的需求促进犷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反过来,这些平台上的内容也成为连结人们关系的纽带。这些内容并非全都具有公共价值,但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可以很快地在无数的信息碎片中将有公共价值的内容筛选出来。
二是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因此,论坛、游戏、即时通信、博客、视频分享、问答、维基、SNS 、微博、LBS ,甚至电子商务,都是社会化媒体应用。换一个角度看,今天互联网上的应用,除了各类基于Web 模式的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外,其他几乎所有的应用都或多或少具有社会化媒体的属性。
社会化媒体可以有不同的偏向,例如,即时通信、SNS 等是偏社交的,而博客、微博是偏媒
体的。但无论最终表现出哪个方向的偏向,社交与媒体一者的逻辑关系却是清楚的:社交及社会关系是基础,而媒体的功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如果认为偏媒体的平台是以媒体属性为基础,再将社交嫁接在这个之上,那么这仍然是传统媒体时代的思维。在这种思维之下,恐伯难以真正理解与运用好社会化媒体。
(2)社会化媒体影响下的新闻生产模式一一公民新闻与专业媒体平分秋色。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公民新闻活动的繁荣。对于公民新闻活动的认识,不能仅限于新闻的发布或传播这个层面,而应该把公民的各种新闻信息生产行为综合在一起考察,包括新闻的采集、发布、整合、传播,也应包括与之相关的评论和其他活动。
社会化媒体时代,公民新闻的力量必然不断上升,最终与专业媒体相抗衡。这将使得未来传 媒业的生产模式发生质的变化。公民新闻主要用以下方式影响着新闻的生产:
①原创性生产:一些具有一定新闻素质的网民,有意识地参与到网络新闻生产中,他们有时所提供的是完整的新闻报道或新闻评论。在博客、微博等平台中这样的原创性新闻生产越来越多。这些内容与专业机构的新闻生产的结合也越来越密切,其中图片报道、视频报道被专业媒体接纳得更多。
②启动性生产:网民有意或无意地向媒体提供的新闻线索,是帮助媒体寻找报道题材、启动报道的一种方式。
③资源性生产:网民参与各种形式的网络调查,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一定的报道素材与背景。网民的微博、博客以及BBS 的各种帖了,也都可能为网络新闻报道提供丰富的资源。
④增值性生产:网民通常会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转发自己认为好的或是有意思的新闻。这种方式虽然并不直接生产新的新闻,但是,它使新闻扩散,从而实现新闻的增值。在更多的时候,即使网民不直接传播、扩散新闻,但是,他们在各种网络空间中发表的与新闻有关的评论,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事件或新闻的关注度。这是对新闻价值的另一种提升。
⑤互动性生产:有些新闻的生产过程,本身就需要受众的参与,例如,网民与新闻事件当事人或嘉宾的在线交流。
⑥整合性生产:很多网民不直接进行原创性新闻生产,但是,他们对媒体的新闻进行筛选、整合,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进行重新编排,从而为其他网民提供有序的新闻资源。在博客中,这样的生产行为是大量存在的。微博中一些用户的转发,也是这样一种新闻的选择与整合。这六个方面,有些是网民的原创性生产活动,有些则是对专业媒体内容的一种“再生产”过程。
尽管很多研究者与从业者对公民新闻的碎片化持否定态度,但在某种意义上,网民带来的碎片化的信息,是对由大众媒体垄断带来的信息不平衡状态的一种补充。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参照、相互校正的可能。虽然每个网民只是提供的一些零散的“碎片”,但是,当那些关键的碎片拼贴在一起时,当它们与专业媒体所提供的图景组合在一起时,最终呈现出来的景象,会比仅仅由专业媒体所描绘的景象,要更为丰富、立体、真实。
(来源:彭兰《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大数据:影响新闻生产的新技术因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