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11政治学之《政治学基础》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院外活动

【答案】“院外活动”一词,源于美国政治学,它最初用来描绘意欲在国会立法期间影响议员的活动。院外活动的现代含义更为广泛,它不仅包括利益集团影响议员的活动,而且也包括利益集团谋求政党、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机构的支持的活动,以及通过传播媒介等谋求一般公众支持的活动。院外活动集团以美国最为典型。院外活动包括直接院外活动和间接院外活动。直接院外活动即利益集团或其代表一一院外活动分子,在与制定公共政策的机关和个人的直接接触中影响具体的公共政策的制定的活动。相对于直接院外活动,间接院外活动是指集团通过一定的中介,如选民和大众传媒来影响政治过程。

2. 压力集团

【答案】压力集团又称为政治性利益集团,它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主要形式,意指那些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而以压力方式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的政治性社会团体。资本主义社会压力集团具有政治社团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

①压力集团数目和种类繁多;

②压力集团活动范围广泛;

③压力集团相互之间利益对立,在政治活动中相互排斥;

④压力集团具有特定的法律地位。

3. 非政府组织

【答案】非政府组织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处于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的那块制度空间”。它是现代社会结构分化的产物,是一个社会政治制度与其他非政治制度不断趋向分离过程中所衍生的社会自组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一般将这一类组织称为“非营利组织”、“独立部门”或“第三部门”,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人们普遍用“社团”这一概念。

4. 多党合作制

【答案】多党合作制是指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政党以与其他政党的合作作为实施领导的重要方式的制度,这方面的典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

分子则是革命的同盟军。作为它们利益代表的民主党派积极与共产党合作,参与民主革命斗争,从而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历史基础。

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随着社会阶级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原先的民主党派已成为它们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人士的代表,它们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并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现实基础。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国的政党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5. 政治动机

【答案】政治动机是政治心理的若干构成要素之一。它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

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和政治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政治动机是构成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

6. 国家结构形式

【答案】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按照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不同构成方式,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

①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

②复合制国家,是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如共和国、州、盟、邦)等通过某种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按照其联合程度不同,复合制国家又有联邦制和邦联制之分。

二、简答题

7. 简述政治权力的压力方式。

【答案】政治权力的压力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和心理氛围,以此使权力客体意识到自己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政治后果,从而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做出行为选择,进而达到政治权力主体对于政治权力客体的既定要求和目的。

(1)政治权力以压力方式行使时,实际利用的是政治权力的势能作用,政治权力以自己所具有的强制力,造成对于权力客体的强势心理压力而达到权力主体的目的,因此,政治权力的压力方式,实际是政治权力借助于政治权力客体对其是否按照权力意志行为后果的心理预期而发生的潜在作用方式。

(2)政治权力的压力方式常常存在于具有不同程度冲突性甚至对抗性的利益之间。但是,政治权力的压力方式作用具有有效的范围,这一范围一般取决于政治权力客体对于政治权力采用压力方式所指示的政治后果的可能性的认知预期和对于该后果的承担能力。

(3)政治权力施行压力的具体方式如政治警告、政治恐怖、政治戒严、政治威慑等。

8. 政治冷漠及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唤起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答案】(1)作为政治参与的一种行为方式,政治冷漠可能出自四方面的原因:

①经过长期的政治浩劫之后,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疲倦反感或对于政治目标失去信心而对政治无动于衷;

②政治权力的权威基础和效力下降,由此引起政治参与的功能下降;

③政治权力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人们对于政治管理的信任程度下降,进而导致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下降;

④在社会制度完善的国家,在正常情况下因为政治机构已替其成员解决大部分问题,故有些公民觉得其关心政治与参加政治与否均无所谓,从而不参与政治。政治冷漠虽然表明了公民一定的政治态度,也可在特定意义上影响政府政策,但政治冷漠不利于政府对实际情况的掌握,容易出现决策的专断。而且,如果是因公民对政府失去信心而采取的政治冷漠,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发展为政治不服从,甚至导致政治反抗。

(2)政治参与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实现政治权利和人民民主的必要途径,是普通公民对于政治事务的参与。公民积极关心和参加公共政治生活,是每个公民的政治权利,也是其政治义务。公民应尽可能大的扩大自己的政治参与。唤起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完善政治参与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把公民的政治参与权落到实处,保障公民政治参与途径的畅通无阻。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政治参与的宣传,号召鼓励广大公民参与到政治决策与公共管理中来;

②积极推进公民对重大问题的参与和讨论,加大公民对政府政治行为的监督力度。使社会各阶级、阶层、团体和个人积极地参与对社会重大问题的讨论,对政府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把自己的要求建议传递给政治系统,影响政府决策;

③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素质和能力。公民是政治参与的主体,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与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基本素养密切相关。因此,应该注重加强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培育,注重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素质的养成。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

④加强民主制度建设。民主制度建设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途径,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前提和保障。完善的民主制有利于促进公民开展广泛地政治参与,有利于集社会之力进行社会管理。 总之,扩大公民政治参与需要政府与公民两方面共同努力。完善政治参与法律制度,增强政治参与意识能力等。

9. 简述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区别。

【答案】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是两种不同的政治行为,二者的区别主要是:

(1)在行为主体方面,政治统治行为的主体是由统治阶级所组织的国家政权,特别是军队、警察等国家的暴力机关,而政治管理的主体则主要是由国家机构中承担社会职能的机构,如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中的社会事务和社会职能承担部门实行的。同时,政治管理的主体还可以包括国家权力延伸的组织,包括与国家政权承担的社会职能的基本方向相一致的政党,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等准政治管理主体。而政治统治则是国家机关承担的。

(2)在行为客体方面,政治统治行为的客体可以是多数人,也可以是少数人。在剥削阶级社会,政治统治是少数人对于多数人的统治。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统治是多数人对于少数人的统治。但是,就政治管理来说,由于管理的技术性要求,承担管理任务的人一般都具有特定熟练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