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725中国史综合之中国古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五铢钱
【答案】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发行的一种制钱。为了解决私人铸劣钱营利造成的币制紊乱问
,武帝初令郡国铸题,汉武帝决定从统一货币种类,统一货币发行权入手。元狩五年(前118年)
,汉武帝下令宣布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五铢钱。元鼎四年(前113年)
销毁,把钱币大权收归中央,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五铢钱。钟官负责铸造,辨铜负责审查铜的质量成色,技巧负责刻范。这次新铸的五铢钱(又称上林钱或三官钱)重如其文,钱的质量很高,便于流通,成为当时唯一合法的货币。
2. 罢榷酤官
【答案】罢榷酤官是汉朝推行的一项官营商业政策。西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始行榷酒,即将酿酒业由官方垄断经营,郡国设榷酤官代办具体事务,酒利上缴中央,酒利是政府财
,即允许私营,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盐铁会议后,诏“罢榷酤官”
但私营须经申报,才能自酿自卖,政府则收取酒税,未经申报而私卖的仍旧禁止。
3. 剃发令
【答案】剃发令是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清政府强迫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剌满族发型的政策。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入北京后,即宣布京城内外军民人等尽行剃发以示归顺,但遭到北京人民的强烈反对,不久被迫停止。次年,清兵进入南京,弘光政权灭亡,清廷于六月再次颁布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以十日为限,各省地方在接到命令后为限,所有文武官民都要剌发,衣冠服饰也要遵从清制,违抗者杀无赦。由于这项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认同,原因之一是为了消弱汉族的民族意识,方便统治,引起各族人民,尤其汉人的强烈反对与抵抗,结果遭致清廷的严厉处罚和血腥镇压从而加剧了清初的民族矛盾。
4. 御史中丞
【答案】御史中丞是指西汉设置的官职,或称御史中执法,为御史大夫佐官。东汉改为司空,不负监察之责,而将御史大夫属下的御史中丞改为御史台长官,秩千石,负责监察百官。御史中丞下设治书侍御史2人,掌法律条文解释; 侍御史巧人,掌察举官吏违法,接受公卿群吏奏事。官吏朝见皇帝或国家举行祭天、祀庙、封王侯、拜将相等大典时,其主要负责监察威仪。而其权力仅次于尚书令。
5. 元祐更化
【答案】元祐更化是北宋元韦占年间反变法派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元丰八年(1085年)春,宋哲宗即位,其祖母宣仁太后执政,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贬黜熙宁、元丰时用事诸臣,起用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范纯仁等人;学校停止使用王安石的《三经新义》教材,篡改熙宁、元丰时的史官记录,重新编纂《神宗实录》。因这一事件发生在元祐年间,故史称“元祐更化”。
6. 察举制
【答案】察举制是指汉代选官制度之一。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冬,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由此正式确立。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除孝廉一科为主要科目外,武帝还不定期设立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科取士,以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优秀人才。这些被察举到中央的人员,一般都在郎署供职,由郎官再逐渐升迁。
7. 平王东迁
【答案】平王东迁是指周平王从镐京迁到洛邑的事件,发生在东周初期。宣王死后,幽王继位,昏庸暴庆,宠爱褒姒,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以其子伯服为太子,引起朝政混乱,诸侯叛离。因申后是申侯的女儿,申侯联合增与犬戎等部,十公元前771年,发兵进攻宗周,攻占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曾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晋文公、郑武公、秦襄公、卫武公等平定关中,因镐京曾发生过地震受损,又接近戎、狄等外患,故护送平王迁都于洛邑,东周开始,史称“平王东迁”。
8. 朱熹
【答案】朱熹是南宋理学家,理学集大成者,尊称朱子。是中国古代晚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其学派称为闽学,或考亭学派,程朱学派。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
,后徙居建阳考亭。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称晦翁,别称紫阳,庆元二年,落职罢福建)
祠,后致仕,卒后追谥“文”。早期主张抗金,中年以后转持消极防守,受业于李侗,得程颢、程颐之传,兼采周敦颐、张载学说集北宋以来理学大成,建立了庞杂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晚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其学派称为闽学,或考亭学派,程朱学派。曾被韩侘胄视为“伪学”加以禁止。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全体,包括不能分离的“理”和“气“理”在“气”先;万物有万理,万理均源于“天理”,而“天理”即三纲五常,“去人欲,有天理”,“正心诚意”,“居敬“穷理以求仁”。生平只爱著书讲学,对经学、史学、文学、音律以至自然科学皆有贡献。弟子众多,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伊洛渊源录》、《名臣言行录》、《资治通鉴纲目》、《楚辞集注》、《诗集传》、《韩文考异》及后人编的《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
9. 《黄帝内经》
【答案】《黄帝内经》是指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经典著作。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
而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全书共十八篇,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各九篇,《素问》主要论述脉理和病因,《灵枢》主要论述经络和针刺。全书记载了我国两千数百年前的有关人体解剖的知识和血液循环的概念,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这对世界古代医学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10.禅宗
【答案】禅宗又称宗门,是指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以其主张修习禅定,故名。相传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至五祖弘忍后,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南宗宣传顿悟,北宗宣传渐悟。南宗最为盛行,几乎取代其他各宗派,垄断了佛坛。以《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为主要教义根据,代表作为《六祖坛经》。禅宗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11.西域都护
【答案】西域都护是指西汉宣帝在西域设置的管理西域事务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公元前60年,宣帝命郑吉监护车师西北方各国的安全,因总领两道,遂号都护,驻地乌垒城。西汉时,都护为加于其他官号上的职称,多以骑都尉领其职,秩比二千石,相当内地郡守,其下设副校尉、压、司马等属吏:东汉时为单任官职。西域都护的设置,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12.炎帝
【答案】炎帝是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一说即神农氏(或神农
,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氏的子孙)
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墙之事,教百姓耕作,使百姓得以丰食足衣; 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尝遍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 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南部,后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战中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后代”。
二、简答题
13.简述两税法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评价。
【答案】唐德宗建中元年在宰相杨炎的主持下实行两税法。
(1)背景
①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大批流失,军阀割据局面逐渐形成,山东、河北、河南不再为朝廷所有,政府的经济实力大幅削弱,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②国家控制的土地微乎其微,指望依靠名存实亡的均田制以解决财政危机,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③为了应付浩大的财政支出,政府增加了许多新的税目,这种方式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