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北大学历史学院701中国史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建州三卫

【答案】建州三卫是指明代在东北地区设立的三个地方军事行政机构的合称。包括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委任各部首领,俾仍旧俗,各统其属。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满族,明朝时仍称女真,当时分为建州、海西、东海三大部。洪武八年,设辽东都指挥使司,派使招谕,女真各部首领先后到明朝拜见,献礼归顺。永乐三年,在黑龙江省依兰县设立建州卫,任命其首领阿哈出为指挥使。十年,又置建州左卫,任命猛哥帖木耳为指挥使。正统七年,又从建州左卫中分置建州右卫。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建立金,建州三卫结束。

2. 《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成书于东汉,书中共收【答案】《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又分为上、中、下月品。认为无毒的称上品为君,毒性小的称中品为臣,毒性剧烈的称下品为佐使。这是我国药物学的最早分类法,以后历代本草著作均相沿引用此法。

3. 《大唐西域记》

【答案】《大唐西域记》是唐代佛教史传,又称《西域记》、《玄奘行传》。唐玄奘述,辩机编撰,共12卷,成书于贞观二十年(646年)。书中记叙玄奘西行求法所历西域110国及所闻的28国的气候地理、风土人情、历史政治、神话传说。地域包括从伊朗和地中海东岸至新疆,从中亚直抵南亚的斯里兰卡,甚至含东南亚广大地区。本书是研究古代印度、中亚史、南亚史、佛教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极受国际印度学、佛教学学者推崇。

4. 李悝

【答案】李悝是战国初期的政治家和法家代表人物。他曾被魏文侯任用为相,主持变法。经

,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在丰收之年国家要以平价济上主张“尽地力之教”和“平突法”

购买余粮,在灾荒之年国家则以平价售出粮食,强调要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之年。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十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的《法经》一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内容包括盗、贼、囚、捕、杂、具六法,现已失传。其言论见于《汉书·食货志》、《晋书·刑法志》等,《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李子》三十二篇,已佚。

5. 青铜时代

【答案】青铜时代又称青铜器时代、青铜文明,是以青铜制造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武器的

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青铜是红铜与锡或铅的合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青铜文化最早出现在伊朗南部、土耳其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带,欧洲、埃及、印度等稍后,美洲较晚。中国的青铜时代则从公元前21世纪起到前5世纪结束。青铜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条件逐渐丰富,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6. 宗主督护制

【答案】宗主督护制是北魏初期地方政治制度。宗主也叫做坞主或壁帅,是在“五胡十六国”末期南逃的豪强大族。他们聚族而居,拥有众多的家族、部曲,修有坞壁,建有甲兵,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豪强的武装首领。依附其下的农民往往有数百家、上千家,乃至万家,均为他们的私家人口。这些豪强被称为宗主,依附于他们的各类农民则是宗主的包荫户。宗主与包荫户之间是一种主人与佃客的关系。而佃客形同于农奴。北魏政权建立后,任命鲜卑族部落主为宗主,承认宗主对于包荫户的控制和奴役,并且以宗主对于包荫户的统治作为地方基层政权,以世家大族为宗主,督护百姓,于是形成宗主督护制。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数没有户籍,他们只为宗主的私家人口,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不得征调亦不能干预。太和十年(486)改行三长制后,此制遂废,但三长仍多为宗主充任。

7. 奏折

【答案】奏折是清代重要官方文书之一。它始用于康熙年间,以后普遍采用,乾隆年间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废止,历时两百余年。奏折按其内容可分为奏事折、奏安折、谢恩折及贺折等四类,其公文程式各有不同。奏折形式一般为素纸,封、底有折,故曰奏折。奏折制度为后人留下了一批丰富的档案遗产,具有极高的文献研究价值、文物保存价值和市场收藏价值。

8. 占田制

【答案】占田制是西晋颁布的土地、赋税制度,是战国、秦汉以来“名田”制度和限田政策的产物。晋初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土地兼并渐趋严重,为加强对自耕农的控制及限制土地兼并,以保证国家赋税徭役的征发,太康元年(280年)火吴统一全国后,西晋政府颁布占田、课田令。从内容看,占田制是一种既保证政府收入,又保护十族特权的一种土地制度,它并不是官府授田,更不是将地主的田地授予农民,而是在屯田制破坏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占垦荒地,其中对于官僚士族占田、荫客、荫亲属等特权的规定,主要精神不在于对官僚士族的特权加以限制,而在于确认和保护他们已占到大量土地和户口的既成事实。

9. 商鞅变法

【答案】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改革。分两次进行,公元前356年,商鞅进行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①颁发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 ②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公元前350年,进行第二次变法,内容包括:①废除贵族的井田制; ②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 ③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④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此次变法是中国战国时期各国改革中最彻底的一次改革,它促

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准各了物质和社会条件。

10.七国之乱

【答案】七国之乱又称七王之乱是指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个刘姓宗室诸侯国发动的叛乱。汉景帝即位后,为了削弱地方王国权力,便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下削藩诏。吴王刘潺因不满国家削权与楚、赵、济南、茁川、胶西、胶东共七国联合起来起兵叛乱。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军前往平叛,仅历时三个月。中央借此次叛乱之机,将王国官吏的任命权收归,诸侯王国的政治影响力大为削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力王国的势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简答题

11.简述孔子生平及其思想。

【答案】(1)生平:

孔子(前551年~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陬邑昌平乡阙里(今山东曲阜县东南)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本是宋国贵族后裔,曾祖孔防叔避祸迁居鲁国。父叔梁给为武士,少贫且贱,及长曾做过管理牛羊的“乘田”和管理仓库的“委吏”之类的小官。勤而好学,相传曾经问礼于老子,学琴于师襄。30岁后聚众讲学,后周游列国,鲁定公九年(前501年)任中都宰。十年鲁齐夹谷之会相定公。旋任大司寇之职。十二年因政治主张与当政的“三桓”不合,遂离开鲁国周游列国,终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回到鲁国时年68岁。四十岁时聚徒讲学,相传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整理研究古籍图书《诗》《书》

,并把鲁国史记加以整理删定成《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周易》

(2)思想:

,①宣传“仁”的学说,强调忠孝宽惠等内容,认为“仁”即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与人之间互相亲善协调,贯彻仁时,要以“礼”为

主要依据,故说“克己复礼曰仁”。

②沿习西周以来的鬼神观念,注重人事,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既不否定也不肯定。但是孔子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问题放在优先的地位,树立起了儒家重视人世的一贯传统。

③政治经济上要求当政者施行教化与宽容政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要求人民对上要顺从和易使,反对犯上作乱,提出君臣父子各守名分的主张。

④在教育上则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态度上面则主张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不耻下问”的思想。学习方法上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路径,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

孔子的思想自秦汉以后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影响深远。

12.简述秦汉三公九卿制度和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具体情形及其发展原因。

【答案】(1)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度

秦朝建立后,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了一套适应于封建大一统国家需要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