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村社会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城乡文化交流有何特征?
【答案】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文化交流的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就目前的城乡文化交流而言,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随着人口流动加快,城乡文化交流正进入一种持续的和广泛的状态。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到农村,其结果是农村文化从表层到深层正在经历一场“革命”。
(2)城乡文化交流中,形式上出现多样化。
过去以政府为主导的形式现在有些情况下还有必要,但已经不是主要形式,而且在减弱,相反民间的组织或个人在这方面正发挥着积极作用。
(3)农村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为城乡文化交流提供了物质性基础。
就农村地区而言,在同城市文化交流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物质基础,就不可能把握文化上的主动权。
(4)加快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城乡文化交流中农村文化再建的一个关键因素。
对于农村群体而言,即使有城乡文化交流,也不可能顺利地达到其预先所设定的文化目的,因此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完善城乡文化交流的根本保证。
(5)城市文化在城乡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增大和范围扩大。
现在作为主体的组织或个人多数是在一种经济目的的驱使下,去农村地区拓展领域。
2. 现行的农民负担体制有哪些特点?
【答案】农民负担体制是国家对农村经营单位和农民享有各项公共服务的费用收缴与分配的管理制度和方式,涉及农村财政税收制度、农产品价格管理制度、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分配制度等。我国现行的农民负担体制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负担体制,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负担主体由社队集体重新转变为农户个人。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国家、集体和农户三者之间是直接分配,农户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分配关系更为直接。
农民个人分摊负担的形式有三种:
①按承包土地分摊负担;
②按劳动力(或人口)分摊;
③按农民产出的量承担。
(2)原有的公共服务产品,由间接负担变为直接负担,由隐性负担变为显性负担。在现行体制下,农民负担的公共产品转变为农户家庭的直接缴纳。除了缴纳国家税收外,农民还要以乡统筹和村提留的方式分摊公共产品的成本。此外,还有各种不确定的集资和摊派。这种种负担由隐性变成显性后,农民的感觉就直接多了。
(3)粮食等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改为合同定购,农副产品的市场流通体制逐步形成。
(4)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作用机制有所减弱。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渐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和实行农副产品的价格保护政策,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来增加国家积累的作用逐渐减小。不过" 剪刀差”作为一种隐性的农民负担还没有消除。
3. 什么是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可以采取什么对策?
【答案】(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遵循自身发展规律,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及其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实现城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
(2)促进城乡一体化可以采取的对策
①调整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②区域城镇体系协调发展;
③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发展;
④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 如何看待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答案】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1)传统社会中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在传统社会里,农村文化为主流的文化中,城市文化的一些特征不突出或者被农村文化的一些特征掩盖着。农村文化是一片又一片覆盖着,彼此连接,在地域上构成强大的文化“板块”。城市文化作为点状分布,在农村文化的包围下,相对孤立地存在,还不具备突破这种包围,使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在地域上出现扩大化的趋向。
在近代以前,农村文化比城市文化更具有文化吸引力和创造力,中国士绅阶层的文化故乡并不是城市,而是农村,城市只是他们人生中到过的“驿站”。
(2)现代社会中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在近代中国发生的人口移动,使城市人口达到空前规模,形成近代城市文化,而农村人口的流失导致以农村文化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空洞化。
5. 什么是人地关系,它有哪些特征?
【答案】人地关系是指人口与土地的关系。但它绝不是简单的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
其特征是:(1)在基本层次上,它是一般的人口与土地关系,是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
(2)在中间层次上,它是人力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人口与资源的关系),同时也是人口与食物供应的关系(人口与生产资料的关系)。
(3)在综合层次上,它是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还是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6. 试述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历程和所取得的经验。
【答案】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县为主体、乡镇为基础,围绕主要为当地培养合格劳动者的主要任务,对县级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机制进行综合、优化和调控,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农村教育体系,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使教育在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1)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历程大体上有三个发展阶段:
①探索性阶段。主要标志是初步形成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雏形。
②建立实验县、示范乡镇,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验的阶段。突出标志是涌现出一批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典型。
③由实验进一步扩展到实验大区的推广阶段
突出标志是国家教委将积极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纳入“九五”和2010年教育发展规划。
(2)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从实验到扩大,取得的经验包括:
①教育观念更新是启动和改革的基本前提;
②构建适应并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体系框架是改革和实验的重要目标;
③实行“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是深入开展改革和实验的关键;
④坚持城乡一体化和高校、科研单位参与,能提高改革和实验的水平;
⑤建立和健全客观督导评估制度是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保证;
⑥坚持科学方法是改革和实验出成果和出效益的基本要求;
⑦开展项目教育是促进农科教相结合,深入进行改革和实验的重要途径。
7. 怎样理解农民价值观念的二重性?农民价值观念更新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1)农民价值观念的二重性
中国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念存在二重性,主要表现在:
①务实思想和狭隘的功利观念。
②家庭主义和个性的压抑。
③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安贫乐道的保守心理。
④眷恋故土情感和自我封闭观念。
⑤强调人际和谐和轻视竞争。
⑥均平思想与特权理念共存一体。
⑦重义轻利与追求功义并存。
(2)农民价值观念更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