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7年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考研仿真模拟题(一) . 2 2017年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考研仿真模拟题(二)14 2017年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考研仿真模拟题(三)26 2017年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考研仿真模拟题(四)38 2017年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考研仿真模拟题(五)49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土地制度变迁是农村经济制度发展的基础?
【答案】土地是社会生产、人类生存之本,土地制度对社会发展起着深刻的作用。在历史上,随着社会生产力变化,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土地制度自始至终也在不断变迁。
农村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中建立在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的一整套农村经济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在农村,农业是主要的生产方式,更加偏向于向土地投入资本、劳动来获得财富。所以,土地制度对农村生产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土地制度适应农村农业生产的生产力时,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土地制度不适应农村农业生产力时,就表现为消极的阻碍作用。
2. 论述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
【答案】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创新是消除城乡融合过程中的制度障碍;
(2)设置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新制度,替代旧制度对各方面因素进行激励,以求各种资源的效率调整到最佳状态;
(3)当新的制度中又出现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因素时,应及时予以调整,继续推进制度创新迈向更高阶段;
(4)任何国家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都同时又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旧有的阻碍城镇化的制度逐渐瓦解,而新生的促进城镇化的制度不断涌现;
(5)—种有效的供给激励的制度安排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无效率的制度安排则会抑制或阻碍经济发展,制度创新就是力求消解无效率的制度安排,创制有效率的制度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即使在不改变其他因素的基础上也同样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创新对于我国整个城镇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3. 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基本要求?
【答案】学习农村社会学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及其继承人对农民的历史地位与特性,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以及城乡关系都十分重视,有丰富的理论。
(2)要有“以民为本”的理念,以农民的利益为立足点,尊重、相信农民的无限创造力。
(3)要深入田野,从实求知,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学习,获取知识和才能。
(4)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持续地关注研究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新趋势,为促进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贡献知识和建议。
4. 改革开放后农村教育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案】改革开放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农村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取得新的进展,高中阶段教育也不断提高。
(2)农村成人教育有所恢复,县、乡、村三级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得到巩固.
(3)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教师职务、年龄等结构渐趋合理。
(4)各级政府对于农村教育财政投入大幅度增加,基本确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新格局。
5. 乡村建设运动有哪些内容和理论?
【答案】(1)乡村建设运动的内容
①兴办教育,培养农村人才。
②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改良农业。
③流通金融。
④提倡合作组织,指导农民成立各种(运销)合作社。
⑤办理地方自治,期望还政于民,实行宪政。
⑥建立乡村公共卫生保健制度。
⑦移风易俗。
⑧引发学术研宂,推动农村社会学发展。
(2)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
①晏阳初的“民族再造”思想
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问题千头万绪,最根本的是人的问题,主张在农村进行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根治中国贫穷落后的愚、贫、弱、私“四大病根”,以达到“民族再造”,强国救国的目的。
②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1928年,梁漱溟在前人“村治”的基础上提出“乡治”的主张,随后提出“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念源自他的孔子哲学思想和对中国国情特殊性的认识。中国的问题是极严重的文化失调,其表现是社会构造的崩溃,以及政治上的无办法。社会是有机的,要为社会开生机,必须从根(乡村)上开,即重建一套组织系统,并使之与中国社会相配合。
6. 传统农村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从整体上来说,传统农村文化具有如下特点:
(1)乡土性
传统农村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生产方式,乡土性是传统中国农业文明的底色,是传统农民的重要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2)封闭性
由于农村文化的乡土性底色,决定了农村文化具有封闭性的特点。由于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农民一般不需要与外界交往,囿于一个小地方,形成了较为封闭的文化特性。
(3)相对静态性
①从文化变迁的角度来看,传统农村文化基本可以说是相对静态性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文化变迀的根本动力。在传统农村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对抗关系,生产力没有根本改变生产关系的要求。
②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说,由于农村文化的封闭性,农村文化一般很少与外界文化交流,农民的思想观念、社会心理、生活方式都具有明显的传统性。
(4)多样性
不同地区的农村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即多样性。我国区域广阔,各地农民在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
7. 我国农村扶贫经历了哪些阶段?各阶段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1)我国农村扶贫经历了救济型扶贫、开发型扶贫和文化型扶贫三个阶段„
(2)各阶段的特点如下:
①救济型扶贫
运用补贴计划和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对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不利的宏观经济条件的冲击而缺乏劳动能力的个人和家庭进行救助,是一个“输血”的过程。
②开发型扶贫
以鼓励贫困者自力更生、奋斗致富为宗旨,帮助贫困者了解市场信息,学习科技技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中心是帮助贫困人口形成自我发展的条件,并以此作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基础;它是一个“造血”的过程。
③文化型扶贫
直接以贫困主体——“人”为对象,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科技的注入与辐射来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通过民主选举干部和实行村民自治来改善干群关系,增强干部服务意识和人民群众主人翁责任感,从而发挥他们的主动精神,以此重新构造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良性运行的新机制。
8. 农村民间信仰有哪些特征?
【答案】我国的民间信仰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功利性和世俗性
中国普通民众对复杂深奥的宗教思想往往缺乏探究的动力,他们更关心的是,各种神明对他们现实生活的福祉有什么作用,以及如何通过一定的宗教活动来不断保有这种福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