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科技学院思想政治课综合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哲学基本问题

【答案】(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同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及其表现

【答案】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与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①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来改造客观世界;

②是按照自己的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来改造客观世界;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以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规律是客观的,具有稳定性和强制性,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要使主观符合客观而达到预期结果,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3. 分析与综合

【答案】(1)分析是指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通过分析研究从中找出构成这一认识对象的基础的部分、本质的方面。

(2)综合是同分析相对应的方法。综合通常被看做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但是综合绝不是把各部分、各组成因素机械地凑合起来或装配在一起,而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本质的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分析与综合的实质,就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矛盾分析方法,是客观事物的辩证联系和过程在思维中的再现。分析与综合的关系也是辩证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

成,只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答案】(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5. 垄断

【答案】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6. 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马克思从分析现实的人和生产关系入手,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手段和途径。人的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多方面的发展。

二、简答题

7.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有哪些?

【答案】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世界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

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8. 试结合当前的现实问题,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答案】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普遍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在革命战争年代取得了巨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是指导我国实践的正确的理论成果,是我们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在当前,中国面对严峻的形势和任务,只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指导建设实践,就能找到正确的路线,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开创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局面。

(1)在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基础上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制约我国发展的主要矛盾。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仅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下,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在多元文化发展中,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多种文化相互激荡,交汇,外来的文化冲击了中国主流文化,文化格局多元复杂。在多元文化格局中,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倡导和发扬中华主流文化,武装头脑。

(3)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而奋斗。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凝聚人民群众理论,形成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得精神支撑,坚定必然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形成合力,共创未来。

(4)青少年实现中国梦,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习主席提出了“两个100年”的目标,提出要实现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