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哈尔滨师范大学经济学院836经济学(含微观、宏观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计算题

1.假设某特定劳动市场的供需曲线分别为DL=6000-100W, SL=100W,请问:

(1)均衡工资为多少?

(2)假如政府对工人提供的每单位劳动征税10元,则新的均衡工资为多少?

(3)实际上对单位劳动征收的10元税收由谁支付?

(4)政府征收到的税收总额为多少?

【答案】(1)劳动市场的需求曲线为DL=6000-100W,供给曲线为SL=100W,由DL=SL得,均衡工资W=30元。

,(2)当政府对工人提供的每单位劳动征税10元,劳动供给曲线为SL 1=100(W-10)由DL=SL1

得,新的均衡工资W 1=35元。

(3)W 1-W=35-30=5元。因此,可以看出,政府对单位劳动征收的10元税收,工厂和工人各承担了5元。

(4)对单位劳动征税后,劳动供给量SL 1=100×35-10=2500,政府征收到的税收总额为2500×10=25000。

2.假定某消费者关于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Q 与收入M 之间的函数关系为M=100Q2。

求:当收入M=6400时的需求的收入点弹性。

【答案】由已知条件M=100Q2,可得:

于是有

:。

进一步,可得

:

观察并分析以上计算过程及其结果可发现,当收入函数

则无论收入M 为多少,相应的需求收入点弹性恒等于1/2。(其中a>0且为常数)时,

3.某消费者消费两种商品X 和Y , 假定无差异曲线在各点斜率的绝对值均为,x 、y 为两种商品的数量。

(1)说明何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均不取决于其他另一种商品的价格。

2)每一种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均等于1.

(3)每一种商品的需求的收入弹性均等于1.

(4

)每一种商品的恩格尔曲线的形状如何?

【答案】

(1)根据题意可得,该消费者在效用最大化均衡点上有:

整理得:

代入预算约束等式,有:

解得:

代入预算约束等式,得。

由此可见,X 商品的需求教量与Y 商品的价格

P

y 无关,Y 商品的需求数量与X 商品的价格P x 无关。

(2

X 商品和Y 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分别为:

每一种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均等于1。

(3)X 商品和Y 商品的需求的收入弹性分别为:

每一种商品的需求的收入弹性均等于1。

(4)由X 商品的需求函数

由y 商品的需求函数,可得,可得,即x 商品的恩格尔曲线的斜率为;,即Y 商品的恩格尔曲线的斜率为。两商品的恩格尔曲线的斜率均为正的常数。而且,当收入为零时,两商品的需求数量均为零。由此可见,X 和Y 商品的恩格尔曲线均为一条从原点出发且斜率为正的直线,即每一种商品均有一条从原点出发的斜率为正的线性恩格尔曲线。

二、论述题

4.试评述西方经济学的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理论。

【答案】(l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理论基于生产理论,劳动、资本及土地都是生产产品所必需的投入要素,并且都服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对于厂商而言,它愿意为使用最后一单位要素支付或分配的产品不会大于这一单位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要素的市场价格既定,即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成本既定,此时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数量应满足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市场价格。

(2)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如果厂商的生产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阶段,那么社会生产出的所有产品按照参与生产所有要素的边际产品进行分配,恰好把产品分配完毕。

(3)生产要素的供给者提供生产要素必须得到相应的报酬,这是因为提供这些生产要素会给要素所有者带来一种负效用,如劳动会使劳动者疲劳。要素所有者的负效用需要使用者向所有者支付一定费用加以补偿。只要所得到的收入给要素所有者带来的满足大于提供要素所产生的负效用,那么要素所有者就会提供更多的生产要素。当两者相等时,要素所有者获得最大效用,厂商使用生产要素获得最大利润。因此,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要素收入分配合理、制度和谐。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使用和供给的竞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要素的收入分配是一个生产关系问题。西方经济学所论证的要素市场和谐是在假定要素私有的条件下进行的。事实上,要素的最初分配取决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占有生产要素的多少自然会形成该分配制度所固有的不平等。

5.生产的二阶段是如何划分的? 为什么厂商通常会在第二阶段进行生产?

【答案】(1)短期生产的份个阶段是在假定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只有劳动投入可变的条件下,以劳动投入多少来划分的生产不同阶段。

具体而言,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是根据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来划分的。如图所示:第I 阶段,平均产量递增阶段,即劳动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且达到最大值。这一阶段是从原点到AP L , MP L 两曲线的交点,即劳动投入量由0到L 3的区间。第II 阶段,平均产量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仍然大于0,所以总产量仍然是递增的,直到总产量达到最高点。这一阶段是从AP L , MP L 两曲线的交点到MP L 曲线与横轴的交点,即劳动投入量由L 3到L 4的区间。第III 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也是递减的,这一阶段是MP L 曲线和横轴的交点以后的阶段,即劳动投入量L 4以后的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