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心理测量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对测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测量就是心理测量
B. 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C. 就是用数字来描述事物的法则
D. 测量就是用一些题目或数字来描述事物的属性
【答案】B
【解析】书本中对测量的定义是“测量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2. 如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最宜采用( )。
A. 选择题
B. 判断题
C. 简答题
D. 论文题
【答案】D
【解析】材料的性质根据测验的目的来选择:如果要考查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记忆,宜用简
答题;要考查对事物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宜用选择题;要考查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宜用论述题。
3. 年级当量是指( ) 。
A. 儿童智力水平所能上学的年级
B. 就是年级量表,测验结果说明属于哪一年级的水平
C. 儿童成绩在年级中所处的位置
D. 就是智龄
【答案】B
【解析】年级当量实际上就是年级量表,测验结果说明属哪一年级的水平,在教育成就测验中最常用,表示的是儿童的教育水平已经达到的年级,儿童可以进入下一年级进行学习。年级等量只是将被试的成绩与各年级的平均数作比较,不能显示儿童在年级中所处的位置。智龄是一个儿童在年龄量表上所得的分数,就是最能代表他的智力水平的年龄。这种分数叫做智力年龄。
4. 下列选项( )是正确的测验观。
A. 所得结果绝对可信
B. 无使用价值
C. 决策的辅助工具
D. 心理测验即智力测验
【答案】C
【解析】正确的测验观是:①心理测验是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是决策的辅助工具;②心理测验作为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
5. 关于百分等级,表述正确的是( ) 。
A. 指常模样本中低于这个分数的人数百分比
B. 百分等级越低,个体所处的位置越高
C. 也称百分位数
D.15的百分等级表示在常模样本中有85%的人比这个分数要低
【答案】A
【解析】百分等级是应用最广的表示测验分数的方法。一个测验分数的百分等级是指在常模样本中低于这个分数的人数百分比。百分等级指出的是个体在常模团体中所处的位置,百分等级越低,个体所处的位置就越低。15的百分位等级表示常模样本中15%的人在这个分数以下,即有85%的人比这个分数要高。
6. 正确使用心理测验,应该( )。
A. 将韦氏智力测验交给求助者,让其回家完成
B. 翻译国外量表,并直接使用常模
C. 根据求助者在SAS 上的高分,直接给出焦虑诊断
D. 根据测验功能,针对常模团体,对测试数据和结果进行解释
【答案】D
【解析】A 项不符合施测过程的标准化;B 项,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国外的常模不一定符合对中国人的解释;C 项只根据分数就给出诊断是不符合要求的。
7. 如果一个被试在一个心理测量中的得分处于第94个百分位,意思是( ) 。
A. 这个被试正确回答了94%的题目
B. 这个被试的得分超过了94%的标准化样本
C. 这个被试的得分超过了6%的标准化样本
D. 上述都不正确
【答案】B
【解析】如果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并计算相应的累计百分位,则某一百分位所对应数
据的值就称为这一百分位的百分位数。可表示为:一组n 个观测值按数值大小排列。如,处于p%位置的值称第p 百分位数。
8. 以下关于经典测量理论假设的论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真分数与误差分数之间的相关为零
B. 各平行测量上的误差分数之间的相关为零
C. 误差分数服从正态分布且均值为零
D. 各平行测量分数之间的相关为零
【答案】D
【解析】经典测量理论的数学模型假设主要有:①若一个人的某种心理特质可以用平行的测验反复测量足够多次,则其观察分数的平均值会接近于真分数,说明误差是个服从均值为零的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②真分数和误差分数之间的相关为零;③各平行测验上的误差分数之间相关为零。此外,测量误差是完全随机的,并服从均值为零的正态分布。D 项,平行测验如果设计足够好,各平行测验之间的相关接近1。
9. 分半信度通常是在测验实施后将测验按奇、偶数分为等值的两半,并分别计算每位被试者在两半测验上的得分,求出这两半分数的相关系数。这个相关系数就代表了( )内容取样的一致程度。
A. 原测验
B. 所有条目之间
C. 题目与分测验之间
D. 两半测验
【答案】D
【解析】分半信度指的是将一个测验分成对等的两半后,所有被试在这两半上所得分数的一致性程度。分半信度可以和等值性系数一样解释,即可以把对等的两半测验看成是在最短时距内施测的两个平行测验。此外,由于分半信度描述的是两半题目间的一致性,所以它有时也被称作内部一致性系数。
10.斯皮尔曼提出的智力理论包括( )。
A.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B.G 因素和S 因素
C. 言语能力和操作能力
D. 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答案】B
【解析】因素分析之父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于1904年提出的智力结构二因素,认为人类智力包含G 因素(一般因素)和S 因素(特殊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