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622社会学研究方法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基本概念
1. 后测
【答案】后测是实验研究中在对实验组给予实验刺激之后进行的测量。研究者通过比较前测和后测的结果,来衡量因变量在被给予实验刺激前后所发生的变化,反映实验刺激(自变量)对因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测量既可以是一次自填式问卷调查,也可以是一项态度测验。
2. 个别发送法
【答案】个别发送发的具体做法是:研究者将问卷印制好以后,派调查员依据所抽取的样本,将问卷逐个发送到被调查者手中,同时讲明调查的意义和要求,请他们合作填答,并约定收取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个别发送法的优点如下:
(1)较好地处理了调查的质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2)比较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
(3)调查员可以向被调查者进行解释和说明;
(4)可以保证比较高的回收率;
(5)调查具有一定的匿名性;
(6)可以减少调查员所带来的某些偏差;
(7)被调查者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对问卷进行阅读和思考,还可以在方便的时候进行填答。 个别发送法的不足如下:
(1)调查的范围依然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如邮寄填答法那么广泛;
(2)问卷的填答质量依然不能完全得到保证。
3. 一致性比较法
【答案】一致性比较法将注意力集中于各个不同个案中所具有的共同的特性上,并通过运用一种排除的过程来进行。其基本思想是:研究者先找出不同个案所具有的某种共同的作为结果的特性,然后再比较各种可能的作为原因的特性。如果某种被看作原因的特性不为所有具有共同结果的个案所共有,那么,研究者就将这种特性从可能的原因中排除掉,而所剩下的那种为所有个案所共有的特性则为可能的原因。
4. 测量的效度
【答案】所谓测量的效度,也称做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
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效度所关注的问题是所测量的是否是希望测量的,也可以说,效度是指测量标准或所用的指标能够如实反映某一概念真正含义的程度。
5. 折半信度
【答案】将研究对象在一次测量中所得的结果,按测量项目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计算这两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叫做折半信度。折半信度与复本信度的情况类似,它要求前后两个部分的项目的确是在测量同一个事物或概念。一旦二者所测量的并不是同一个事物或概念,那么,研究者就无法用它来评价测量的信度了。
6. 正式访谈
【答案】正式访谈是无结构访谈的一种,是指研究者事先有计划、有准备、有安排、有预约的访谈。正式访谈通常需要按事先拟好的提纲进行,这种提纲中列出了一些根据研究文献和研究者个人经验认为应该了解的各种方面的问题。但提纲通常只起到某种提示作用,访谈的实际进程仍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和变化性。
7. 实验室观察
【答案】实验室观察是指在备有各种观察设施的实验室内,对研究对象进行的观察。这种观察方式在心理学研究中经常应用。由于实验室观察有一定的条件要求,且观察的范围和对象又受到一定的局限,所以在社会研究采用此法的很少。
二、思考与实践
8. 从社会学期刊中选取若干研究报告,用本章所介绍的选题标准对它们进行评价。
【答案】在实践中,人们通常采用下列几条标准作为选择研究问题的依据。这几条标准是:
(1)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也即一项研究问题所具有的用途或用处。对于不同的研究问题来说,这种意义或价值会有大有小。同时,它既可以是理论方面的,也可以是实践方面的,或者是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兼而有之的。理论方面的意义或价值,主要体现在研究问题对一门学科的发展、对某种理论的形成或检验、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对社会现象的解释等所能做出的贡献上; 而实践方面的意义或价值,则主要体现在研究问题对现实社会生活所提出的各种具体问题能否进行科学的回答和能否提供合理的解决办法上。
(2)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研究问题应该具有某种新的东西,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对于大多数研究者来说,一项问题具有创造性,更经常地是指该问题在研究的思路、研究的角度、依据的理论、研究的对象、采用的方法、研究的内容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与前人的研究有所不同,有自己独到的、新颖的地方。
(3)可行性
可行性是指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主观限制是指研究者自身条件方面的限制。客观限制是指进行一项研究时受到的外在环境或条件的限制。一项不具备可行性的研究课题,无论其多么有价值、多么有新意,最多也只能是一项“伟大的空想”。
(4)合适性
合适性是指所选择的研究问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这种个人特点主要包括研究者对该研究问题的兴趣、研究者对与研究问题相关的社会生活领域的熟悉程度、研究者与所研究的对象之间的相似性程度,以及研究者所具有的各种资源、条件与该问题的要求相符合的程度等等。合适性与可行性不同,可行性所解决的是研究的“可能性”问题,而合适性所涉及的则是研究的“最佳性”问题。
(实例略)
9. 实地研究中的访谈与调查研究中的访谈有什么不同? 实地研究中这种无结构访谈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相比之下,哪种访谈对研究者的要求更高? 为什么?
【答案】(1)实地研究中的访谈通常是一种无结构访谈,有时甚至只是一般的、随意的闲聊,而调查研究中的访谈则是结构性访谈。
两者的差别如下:
①无结构访谈与结构式访谈相反,并不依据事先设计的问卷和固定的程序,而是只有一个访谈的主题或范围,由访谈员与被访者围绕这个主题或范围进行比较自由的交谈。无结构访谈适合于并主要应用于实地研究。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深入细致的访谈,获得丰富生动的定性资料,并通过研究者主观的、洞察性的分析,从中归纳和概括出某种结论。
②结构访谈要求在访谈过程、访谈内容、访谈方式等方面都尽可能统一,做到标准化。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避免访谈中各种个人因素,特别是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访谈过程,从而增加访谈过程的客观性和资料的可信度;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得访谈资料便于进行统计处理和定量分析。但结构访谈因为缺乏弹性,缺乏灵活性,无法了解更加具体、更加详细的资料,也无法对所访谈的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
③无结构访谈弹性大,灵活性强,它有利于充分发挥访谈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结构访谈相比,无结构访谈的最大特点是深入、细致。但是,这种访谈方法对访谈员的要求比结构访谈的要求更高; 这种访谈方法所得的资料难以进行统计处理和定量分析:而且特别耗费时间,使得访谈的规模受到较大的限制。
(2)无结构访谈的主要优点是弹性大,灵活性强,它有利于充分发挥访谈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结构访谈相比,无结构访谈的最大特点是深入、细致。
(3)无结构访谈对访谈者的要求更高,因为无结构访谈的控制是访谈过程中最重要、最难掌握的工作任务,访谈者必须能够充分发挥访谈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和适当控制访谈对象,达到访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