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814人文地理学(含经济地理学)之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地质构造地貌? 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答案】(1)地质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地貌是指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
构造地貌由构造运动形成,同时又受到外营力作用的侵蚀、破坏,但破坏程度差别甚人。有的直接由构造运动形成,很少或轻微受外营力的改造;有的则受到外营力的显著破坏。
(2)常见的地质构造地貌类型:
有断裂地貌、褶皱地貌、火山和熔岩地貌。
①断裂构造地貌又称断层地貌,它是地壳岩石受力发生破裂,产生相对位移所形成的地貌,如断层崖、断层谷、断陷盆地和断块山地等。
②褶皱构造地貌是岩层受力弯曲变形的结果。褶皱的规模大小和岩层弯曲程度等的不同,褶皱地貌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有单斜地貌、背斜和向斜地貌。
③火山,火山地貌是由火山作用而成的一种地貌形态。其特征是具有火山口和火山锥。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发至地面的出口,是岩浆上涌至临近地面时发生爆破喷发而成的。火山锥是由多次火山活动产生的、由火山碎屑物和熔岩流堆积起来的锥体状地貌。④熔岩地貌同火山地貌的最大差别在于其形成过程和组成物质。熔岩地貌是呈熔融态的岩浆溢出地表以后在流动过程中冷凝而成的地貌形态。其主要的地貌类型有熔岩丘、熔岩垄岗、熔岩隧道、熔岩堰塞湖等。
2. 地貌学中的劣地,现在开发为彩色丘陵、五彩湾等旅游地,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劣地是干旱区发育的一种地貌。在半干旱气候带,在岩性松软的地区,沟网密布,地面被切割得支离破碎,通常称之为劣地。劣地是土地的自然属性,是指这块土地的自然条件不是很好。自然属性的好坏能影响经济属性的好坏但二者之间并不完全一致。
在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过程中,没有绝对劣势的资源,我们要善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变资源劣势为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充分开发,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土壤的物质组成。
【答案】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三相物质组成,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1)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及一些活的微生物。①土壤矿物质按质量计占固相部分的95%,按容积计占38%,它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按成因分为原生矿物和次
生矿物两大类。原生矿物指岩石受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已改变。次生矿物指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②有机质概指土壤中动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质。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中数量虽少,但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土壤肥力发展影响极大,而且也是植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养分和能量的源泉。
(2)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和费力因素。它不仅是植物生活必需的生态因子,也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介质,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土壤水分主要分为吸湿水、毛管水和重力水等。①吸湿水是指土壤颗粒表面张力所吸附水汽分子。②毛管水是毛管孔隙中毛管力吸附保存的水,是自由液态水,可移动。毛管水有两种:一是毛管上升水,即地下水沿毛管上升而存在于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另一种是毛管悬着水,与地下水无联系由降水和灌溉保存在土壤上层毛管中的水分。③重力水是指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沿土壤非毛管孔隙向下移动的多余水分。
(3)土壤空气是指土壤孔隙中存在的各种气体混合物,主要来自大气,其组成成分和大气基本相似,以O 2、N 2、CO 2及水汽为主要成分,但在质和量上与大气成分有所不同。由于土壤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一氧化碳比大气中含量高,而氧含量比大气低。
4. 生物群落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1)生物群落的含义
生物群落是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由于群落中生物的相互作用,群落绝不是其组成物种的简单相加,而是一定地段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
(2)生物群落的特征
①种类组成
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类组成的。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一个群落中物种的多少和每个种群的数量,是度量群落多样性的基础。群落的组成取决于两个条件:
a. 组成的物种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无机环境;
b. 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必须取得协调、平衡,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群落中的物种以有规律的形式共处,一个群落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的相互适应。
②结构特征
任何一个群落只能分布在特定的地段和生境中,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全球范围内的群落都是按一定的规律分布的,并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③动态特征
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生命的特征就是不断运动,群落也是如此,每一个群落在时间上都有它发展变化的规律。任何群落都不会静止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进程处于不断地
变化和发展之中。其变化的基本形式包括季节变化、年际变化、演替与演化。
5. 何谓海洋? 它对地球环境有何意义?
【答案】(1)海洋
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是在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但彼此相通的一片广大水域。其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海和洋彼此沟通连接,组成一个统一的水体。
(2)海洋对地球环境的意义:
①在气候方面,全球的大洋环流,对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交换、调节有着显著作用。暖流对流经沿岸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则对流经沿岸起降温减湿作用。若洋流异常,则会影响到全球的环流情况,进而影响到全球的气候。
②在海洋生物分布方面,洋流的位置,往往会影响到渔场形成的位置。寒暖流交汇处以及上升补偿流,会把营养盐类带至海洋表层,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进而吸引各种鱼类到此觅食,形成渔场。而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渔场都分布在寒暖流交汇处。如果没有海洋,就没有海洋生态。
③在环境污染方面,某处出现污染,洋流往往会将此处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别的区域。一方面,这能够减少、净化源头的污染情况,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污染向其他地区扩散。
6. 水平地带与垂直自然带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案】水平地带与垂直自然带之间的关系为:
(1)就组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各分带而言,杂多样的,它不完全重现纬度地带的序列。 (2)垂直自然带既有与水平地带同源的成分,与平地自然地带相似,但就整个带谱类型而言,却是极其复也有大量相似的成分和独特的成分,可分为:
①同源的,与各地自然带成因相似,形态只有量的变异。
②相似的,形成条件差异大,而性质有某些相似。
③独特的,平地上没有的。
(3)每一水平地带都有自己的垂直带谱系列,即垂直带的结构类型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育和发展起来
(4)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就是地带性的水平地带,它随纬度和基带海拔的变化而有规律地更迭。
7. 确立相对地质年代的主要依据有那些?
【答案】确立相对地质年代的主要依据有:
(1)地层的形成顺序(地层层序律)。据沉积岩生成原理,出露在剖面下面的岩层早生成,上面的岩层晚生成,这称为地层层序律。利用这种上新下老的关系,就可确定岩层的年代顺序。
(2)古生物化石(化石层序律)。依照生物的演化规律,生物界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至高级不断进化的,是不可逆的。地质时代越早的生物,越简单、低级;时代越晚的生物,越高级、复杂。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岩层中所含化石或化石群的种类来确定其相对的新老关系,进而确定其相对的地质年代(特别是标准化石,在划分地层时代意义最大),这就是化石层序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