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624自然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解释地球公转运动带来的地理效应。

【答案】(1)地球公转运动

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其周期为一年。地球公转也是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高空看来,地球公转和自转都呈反时针方向。

(2)地球公转带来的地理效应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移动,因此,除了在赤道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面或得太阳热能的多少。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地面上得热最多(光束面积、途径短)。一日之内,太阳以不同的高度照射地面。正午时刻,它升的最高,称正午太阳高度。由于地球的公转,在不同的日期内,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是不同的。

③四季变化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热量集中,是夏季,非太阳直射的半球是冬季。春秋二季是夏冬之间的过渡季节。但是,严格的说,只有中纬度地带才是四季分明的。如果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不变,南北半球获得的热量始终不变,即无季节变化。

2. 简述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答案】生物群落是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无论群落是一个独立单元,还是连续系列中的片段,由于群落中生物的相互作用,群落绝不是其组成物种的简单相加,而是一定地段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一个整体,生物群落都具有以下特征:

(1)种类组成。生物群落是由各种生物种群组成的,种类多样,成分复杂。各个生物物种之间存在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群落这一整体。

(2)结构特征。生物群落中生物种群种类和数量以及环境构成共同造就了群落的结构特征。

(3)动态特征。生物群落是一个开放和动态的整体,时时刻刻都处于变化之中,显示出动态的平衡状态。

3. 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地球表面的特征包括: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一气界面,海底成为液一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一固界面,而海岸带成为三相界面。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等。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如水循环地质循环化学物质循环等,并且在交换和循环中伴随着信息的传输。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4. 试述水量平衡与水循环的内在关系。

【答案】水量平衡是水循环的数量表示。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全球或任一区域水量都应保持收支平衡,高收入则高支出。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的三个重要环节,降水量、蒸发量和径流量是水量平衡的三个重要因子。因此,全球水量平衡方式可写成

式中:为大陆降水量;为海洋降水量;为大陆蒸发量;为海洋蒸发量。

方程式表达非常明确,全球降水量等于全球蒸发量。近年人们日益关注淡水资源问题。年平均大洋淡水平衡方程式为P+R-E=0或P+R=E

即人洋年降水量P 加入海径流量R 等于人洋年蒸发量E 。这个方程式说明人为地大规模减少入海径流量,可能破坏淡水平衡。地表径流入海是全球水量平衡的重要环节,而不是淡水资源的浪费。

5. 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什么?

【答案】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是贯穿整个大洋的。按其形成的主要因素又可分为两类:

(1)大洋表层的纬向自然带

由于太阳能按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引起大洋温度、盐度和含氧量不同,以致海洋生物也有相应的区别,从而引起大洋表层自然地理综合体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这里所说的大洋表层,是指大洋表面以下200m 深的范围(太阳能可以透射到200m 深处)。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由于受寒流、暖流影响而与纬线略有偏斜,但由于海洋表面比陆地表面更加均一。所以海洋自然带比陆地自然带更为平直。

(2)大洋底层自然区域

大洋底层的自然区域是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接触所形成的水下自然地理综合体。大洋底层自然区域随海底地形及距岸远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底栖生物有机体和海底软泥也随之发生有规律

的变化。这种更替实际上是水下自然地理综合体随深度及距岸远近而发生的有规律变化。由于大洋底层太阳能的影响微弱,所以大洋底层根本不受地带性规律的影响,海底地形的变化是大洋底层自然区域分异的直接因素。

6. 简述气候系统的主要成分和特征。

【答案】气候系统的主要成分和特征描述如下:

(1)大气圈

大气圈是气候系统的主体,也是系统最易变化和最敏感的部分。大气的影响多与动力学有关,但大气的动能和气候系统的总能量相比微不足道,所以在气候形成与气候变化中,大气以外的其他成员如海洋,冰雪,路面等的物理状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大气的热}h}}h}小,对外界热量变化的特征响应时间或热力适应时间估计为1个月左右,即大气依靠将热量向垂直和水平方向输送,可在一个月左右调整到一定的温度分布。

(2)海洋

海洋是气候系统的热量储存库,穿过大气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约有80%被海洋吸收,然后通过长波辐射,潜热释放及感热输送等形式传输给大气。同时洋流把赤道地区多余的热量输送到极地,对维持地球高低纬度能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海洋热力和动力学惯性使它具有“低通滤波”的作用,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平滑过程”,有利于气候系统中缓慢运动的维持和发展,深层海洋的热力调整时间为世纪尺度。

(3)冰冻圈

冰冻圈包括全球的冰层和积雪,计有大陆冰盖,高山冰川,地面雪被,多年冻土,海冰,湖冰和河冰。目前全球约有10.6%被冰覆盖。雪被和海冰季节变化显著,冰原的反应则缓慢的多,冰原的体积和范围要在数百年到数百万年内才有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海平面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地球热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4)陆面

陆面指山脉,地表岩石,沉积物,土壤等。陆地位置,高度和地形发生变化的时间尺度,在气候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中最长,在季节,年际以致10年尺度的气候变化中可以忽略。但是地表土壤作为大气微粒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气候变化中有重要作用,而土壤又会随气候和植物的状况而变化。

(5)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生命物质构成的圈层,包括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空气,海洋和陆地生成的动物,以及人类本身,生物圈的各部分变化特征时间显著不同,总的来说比较缓慢,它不仅对气候敏感,也影响气候。

7. 所谓基本地貌类型是指哪几类地貌?

【答案】基本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地和平原两类。

(1)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