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624自然地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湖泊和海洋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它如何影响系统的营养结构和功能?

【答案】(1)水域生态系统包括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属于前者,包括静水湖泊生态系统和流水湖泊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大多数面积较小,边界明确,深度小,水中光照条件较好。生产者除浮游藻类外,还有丰富的根生高等植物。

①在流水生态系统中,它通过复杂的水系网络和强烈的输入与输出不仅把各个陆地生态系统乃至海洋生态系统联系起来,而且还给人类提供丰富的水源,并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联为一体。

②在静水生态系统中,由湖泊边缘往中心,水深增加,形成两个生态系统特点不同的亚系统。

a. 沿岸带水层较浅,光照充足,营养物质丰富,生物种类多,生产者以根生高等植物为主。食物资源充足,消费者动物丰富,种类较多。由于该带水深和光照条件不同,常形成同心环状排列的生物群落带或更小的生态系统。

b. 由沿岸带向内,水面开阔,深度加大,水质清澈,生产者为浮游藻类,生活于光照条件较好的湖水上层。

(2)海洋生态系统不仅有各种浮游藻类也有大量的动物门类,他们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海洋由于各部分深度、光照、盐分和生物种群组成不同,可划分为海岸带、浅海带和远洋带等。

①海岸带光照充足,含盐量、水温和底部地形变化很大,河流带来的有机物质丰富,生物成分复杂,同时还包括生产力很高的次级生态系统。

②浅海带光照仍较充足,有机物质较丰富,利于生物生存,海产品丰富。

③远洋带水面宽阔,是浮游藻类集中生活区,营养物质缺乏,初级生产力较低。

2. 试从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证明地理圈中包含着土壤圈。

【答案】(1)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既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对地球圈层的支撑。

(2)土壤圈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成为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它不仅受到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水圈的制约,而且它反过来又对这些圈层产生影响。

①土壤圈支持生物过程,提供生物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②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吸收氧气,释放CO 2、CH 4、H 2S 、N 2O 等;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关系水循环和水平衡;

③是地球的保护层,减少岩石圈遭受各种外营力的破坏,关系地质循环。

综上所述,土壤圈与地球的其他圈层相互作用,土壤与各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所以说地理圈中包含着土壤圈。

3. 自然区域规划原则

【答案】目前经常采用的自然区划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区域共扼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等。

(1)发生统一性原则

即必须保证每一个自然区具有发生上的统一性。任何自然区都是地域分异因素作用下历史发展的产物,发展道路相同,年龄相同,因此应以区域发展的共同性作为区划的基础。区域发展的共同性是指作为整体的自然区之最基本和最本质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具有共同性,而不是仅仅指其地质基础、地貌特征或某一个别景观要素具有共同性。发生统一性明显具有相对性质,高级自然区发展历史较长,低级自然区发展历史较短,古地理分化过程即现代自然特征形成过程不能用同一尺度衡量。

(2)相对一致性原则

意指必须保证每个自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这里有三层含义:

①强调区内特征的相对一致性,也就是强调区间特征的差别性,与依据地域分异进行区划并不矛盾;

②区域特征一致性的相对性质,表明自然区本身存在着一个等级系统,高级区可以划分为若干中等区,而后者又可进一步划分一系列低级区;

③不同等级自然区的一致性有不同标准。例如,辐射一热量基础一致形成同一自然带,在此背景下水分及水热组合状况一致,因而植被、土壤特征一致,则形成相同的自然地带。这一命题也可表述为,不同的辐射一热量基础使地球表面分化为不同自然带,同一自然带内又因水热组合状况与植被、土壤特征差异而分化为不同自然地带.

(3)空间连续性原则

亦称区域共扼性原则,要求所划分的自然区作为个体保持空间连续性,不司分离,也不可重复。这是区划同地域类型划分的本质区别之所在。例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区只有一个,而作为景观类型的沙漠则可出现于任何干旱区。依据空间连续性原则,两个自然特征相对一致,但空间上彼此分离的自然区,不能划为一个区,即至少在陆地上,不容许自然区出现飞地。

(4)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

任何自然区有别于其他同级自然区,都表现在地域分异因素及整体自然特征的差异上。进行区划时必须全面分析区域整体特征和各自然要素的区间差异性、区内相对一致性,以及作为其根源的地域分异因素,尤其是主导因素的差别。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4. 大气圈在垂直方向上可分几层,各层性质如何? 人为什么最关心对流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是什么?

【答案】(1)大气圈在垂直方向上分层及性质

①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底层,以空气垂直运动旺盛为典型特点。平均高度为11km 。在地表和大气的热交换影响下,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m 下降0.65℃。对流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在此层。

②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到55km 左右的大气层气流稳定,称为平流层。其显著特点是随高度上升温度不变或微升,即由等温分布变成逆温分布。平流层水汽、尘埃等非常少,很少出现云和降水,大气透明度良好。

③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85km 高度的气层为中间层,亦称为高空对流层。其最重要的特点是温度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是大气圈中最冷的部分。

④暖层

中间层顶至800km 高度的气层称为暖层或电离层。层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因而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很快增加,顶部气温可达1000℃以上。

⑤散逸层

暖层顶以上的大气层称为散逸层,其上界为3000km 左右,是地球大气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区域,但无明显边界。

(2)人们最关心对流层的原因

①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雨、雪、冰、雹、霜、露、雾等对流层内的天气现象都对人类的活动有很大影响。

②对流层空气的清洁程度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

(3)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对流层的空气主要依靠地面的长波辐射增热,越近地面,空气受热越多,高度越高,气温越低. 大气测量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每增高100m , 气温平均降低0.65℃,此即为对流层内温度的垂直递减率.

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对流层空气受地面不均匀的加热,产生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使高层与低层空气得到交换,近地面的热量、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向上空输送,从而导致一系列天气现象的形成. 对流运动的强弱因纬度和季节而异,低纬度较强,高纬度较弱;夏季较强,冬季较弱。

③气象变化复杂

由于受地表影响最大,对流层的温度和湿度分布不均,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复杂的大气物理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