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801中国哲学史之中国哲学简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答案】“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出自战国孟柯的《孟子·公孙丑上》,是指耻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心,即羞耻心是义的开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被视为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其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孟子认为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义是人本来就所具有的。
2. 《抱朴子》
【答案】《抱朴子》是一部道教经典著作,由东晋葛洪所撰,分内、外篇。《内篇》主要讲述神仙方药、养生延年、鬼怪变化、攘灾却病,属于道家的范畴。《外篇》则主要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属于儒家,显示了作者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历程。其文学思想是反对贵古贱今,认为今胜于古。总之,该书将玄学与道教神学、丹鼎与符篆、儒学与仙学、方一术与金丹均纳为一体之中,确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论体系。
3. 《太平经》
【答案】《太平经》又称《太平青领书》,是道教的主要经典。其主要内容有:
①继承了老子之道与传统的天神信仰,重新构建了早期道教的神学思想体系,即天人合一的神学思想,主张神仙不死、身中神、求长生等观念;
②为帝王治太平提出一套统治术,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治国方针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老子学说; 提倡封建道德观念和帝王统治术,理想目标是实现封建的“太平世道”;
③对于教徒的修养方法,提出了守一之道。并提出辟谷、服药、食气、养性等方术,并且重视符咒;
④提出善恶报应观念的承负说,告诫世人要行善积德。《太平经》对张角传播太平道、组织农民起义有所帮助和启发,对五斗米道也有一定影响,同时为后世研究中医史、道教史和农民战争史等提供了很多资料。
4. 大共名与大别名
【答案】大共名与大别名是荀子对概念的大小和基本种属关系作出的分类。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后期墨家概念分类的思想,认为既然事物的类有大小、种属的关系,那么概念也应该有大小和种属的关系。荀子将概念的基本种属关系分为两级:高一级的类概念,称为“共名”; 低一级的类概念,称为“别名”。但这两级的区别是相对的。因为“共”上还有“共”可以一直推到最高最
普遍的类概念——“大共名”。同样,“别”下也还有“别”事物的一个大类的名称叫做“大别名”。“大共名”为遍举,是从逻辑综合的角度而言的; “大别名”为偏举,是从逻辑分析的角度而言的。
5. 善不受报
【答案】善不受报是东晋高僧竺道生法师提出的佛教术语。“善不受报”是指修行方法的目的,不在于做事以求好的结果。道生认为未受到佛法精髓的世俗人的善行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善不受报的提出,旨在打碎众生施功望报的世俗之心。只有舍弃回报之心,才能促使自己最终悟道、得道。因此,善不受报不是阻止人们祛恶行善,而是鼓励向善的精神,不为任何目的地从事善的活动。
6. 思孟“五行”
【答案】思孟“五行”是指思孟学派所提倡的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荀子·非十二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加以评述,荀子批评子思、孟柯“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1973年,人们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发现一篇被定名为《五行》的古佚书。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中也有一篇《五行》。至此,五行才被明确为仁、义、礼、智、圣。
7. 形神相即
【答案】“形神相即”出自南朝齐梁范缜的《灭神论》,指形体与精神“名殊而体一”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范缜主张形体和精神不能分离,人在精神在,人不在则精神也随之消亡。两者合而为一,是同一事物的两方面。该论调是在迷信泛滥,唯心论者大肆宣扬“形神相异”的前提下提出的。
8. 法后王
【答案】法后王是学术界对荀子的历史思想的概括,指周文、武,使之与孟子的“法先王”对立。实际上并非如此。荀子曾说过:“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非相》)冯友兰认为,荀子所说的“先王”和“后王”称呼不同,但皆指周文、武。由于他们距离战国时代有七八百年之久,所以有时用“先王”来称呼他们; 又由于他们是三代之王中的最后之王,所以有时称之为“后王”。荀子批评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非十二子》)时,意思是说孟子仅仅了解先土的枝叶皮毛而不知道先王的根本精神。荀子和孟子的对立,根本小在于“法后王”或“法先王”这两个名词上。
二、简答题
9. 简述董仲舒的五行学说。
【答案】五行学说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
(1)“五行”的出处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墙。”
(2)五元——金、木、水、火、土
①五行“比相生而间相胜”
董仲舒把五行抽象成五种物质属性,指出金、木、水、火、土五种最基本的“元”构成了客观世界,这五种“元”不断运动与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自然界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发展变化。这五种“元”的相互对立、依存、转化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生生灭灭的规律和原因。董仲舒所定的五行顺序与《洪范》所定的不同。他定的顺序是:木为第一,火为第二,土为第三,金为第四,水为第五。五行“比相生而间相胜”。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称为“比相生”。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称为“间相胜”
②用阴阳运行解释四季变换
同阴阳家一样,董仲舒也以木、火、金、水各主管四季的一季,四方的一方。木主管春季与东方,火主管夏季与南方,金主管秋季与西方,水主管冬季与北方。土主管中央并扶持木、火、金、水的运行,他用阴阳运行来解释四时变换。
(3)三纲五常
董仲舒进一步把阳尊阴卑的理论应用于社会,推导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董仲舒赋予五行以道德含义,指出木为仁,火为礼,土为信,金为义,水为智。五常和五行是相互结合的,即仁与东方的木合,义与西方的金合,礼与南方的火合,智与北方的水合,信与中央的土合。董仲舒天人合一哲学的内容与结论也在于此。
10.简述二程的人性论。
【答案】二程的人性论主要是在在融合“天命之性”与“生之谓性”的基础上展开的,其根源在于天理、天命。在人性问题上,二程的看法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
(1)物性和人性
二程首先区分了物性和人性。物性就是生物所共同表现的属性,这种属性来自于阴阳五行之气。人也具有此种属性,但是人还具有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性。
(2)天命之性和生之谓性
二程还区分了天命之性和生之谓性。生之谓性的观点,是引进了气的观念,用它来讨论现实的人性。二程认为,尽管从根本上来说,性是指道德本性,但是道德本性不是抽象存在的,一定要依赖人的感性存在才能得以表现。离开感性的存在,也就是气,道德本性就无法呈现。
①大程对告子说的“生之谓性”给予了肯定。以前的人性论认为善者为性,恶则来自环境等后天因素。但是大程却认为,人的气享也是恶的一个先天来源。从气享上说,善恶都是可能的,是现实人性所必然存在的现象。“人生而静”以上的状态是本然之性,但是我们生下来具有的性已经不是本然之性了,而是“生之谓性”之性。我们以前谈论的性,都是“继之者善”也,也就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