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42公共政策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时间序列分析
【答案】时间序列分析是指基于时间序列之上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用于预测时,逻辑本质是把过去和现在的时间相关的趋势向未来时间方向外推。也就是说,它本质上是归纳法的运用。它的基本假设是:观察资料是可信和有效的,变化趋向和形式是可以外推的。由于过程的内在发展有齐一性,所以预测中对不规则的统计项向规则方向变换是允许的。时间序列分析的两种基本思路是趋势曲线外推和突变方法。
2. 公共政策
【答案】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公共政策的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
(1)公共政策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政策体现了主体的意志,它与个人、企业等所做出的决定不同,其有法定的权威性。
(2)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政策小是无意识或偶然性的行为,总是要实现特定的目标,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同时,政策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起作用,具有时效性。
(3)公共政策表现为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
(4)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政策总有具体的作用对象或客体,它规定对象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规定哪些行为受鼓励,哪些行为被禁止。政策规定常带有强制性,它必须为政策对象所遵守。
3. 政策监测
【答案】政策监测是指用来提供公共政策的原因和结果信息的一种分析程序,或者说是测量和记录政策运作信息的一类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说明和解释政策执行情况以及评估其执行效果,以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根据政策监测的不同时态,政策监测可以分为事前监测、事中监测和事后监测三种。
4. 标准差
【答案】标准差又称均方差,是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距离的平均数,它是离均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用σ表示。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平均
数相同的,标准差未必相同。标准差又被称为标准偏差,或者实验标准差,公式如下:
标准差是一组数值自平均值分散开来的程度的一种测量观念。一个较大的标准差,代表大部
分的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的差异较大; 一个较小的标准差,代表这些数值较接近平均值。
5. 沉淀成本
【答案】沉淀成本是指投入决策、某个计划或某个项目的时间、资金或其他资源的无法弥补的花费。它限制了目前投入的选择范围,即已经在政策上投入的资金、人力制约了决策者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这是错误政策终结的障碍。政策终结者总是进退维谷,进即追加投资,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退即不追加投资,要面对的是已投入的资金由于政策终结无法收回的结果。
6. 帕累托最优
【答案】帕累托最优,是指在资源分配中,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的一种理想状态。一般来说,达到帕累托最优时,会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交换最优:即使再交易,个人也小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
(2)生产最优:这个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生产者的产量同时得到最大化。
(3)产品混合最优: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二、简答题
7. 政策问题的特征。
【答案】政策问题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状况,而且也是一种主观感知及集体行动的产物。它是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入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为政府所认可。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根据邓恩在《公共政策分析》一书中的论述,政策问题的特征有:
(1)政策问题的相互依赖性
一个社会领域(如能源)中的政策问题经常影响其他领域(如卫生、保健、、就业)的政策问题。实际上,政策问题不是独立的实体或现象,它们是整个问题系统的组成部分,这个系统最好的是刻画为“混沌”,即由那些产生社区各种令人不满的外在条件所组成的系统。要想通过使用种单一分析途径,那种将问题分解成它的构成要素或部分的途径一一来解决问题系统是困难的或是不可能的。有时,“解决十个相互联结的问题比解决单一的问题更容易”。相互依赖的问题系统要
求一种全面考虑的途径,即一种将闻题看成不可分割的和离开它的构成系统就无法测量的观点。
(2)政策问题的主观性
产生问题的外部条件是被有选择地加以定义、分类、解释和测量的。尽管在某种意义上说,问题是客观的(例如,空气污染可以根据大气中的气体和微粒的比例来定义),但是,有关数据可以明显地从不同的方面加以典型的解释。政策问题“是影响环境的思想的产物; 它们是问题情景的因素,这些因素是由分析者从这些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我们所体验的是问题情景而不是问题。问题本身有如原子或细胞,是概念的构造”。在政策分析中,重要的是不要混淆问题情景与政策问题,因为后者是通过人的直觉而将经验转化而产生的精神(人工)产品。
(3)政策问题的人工性
只有当人类做出关于改变某些问题情景愿望的判断时,政策闻题才有可麓。政策问题是人们的主观判断的产物; 它们最终也被人们当作客观社会条件和合法定义来加以接受。因此,政策问题是社会地构造、维持和改变的,问题不会脱离定义它们的个人或团体而存在,也就是说,不存在自身构成政策问题的种种“自然的”社会状况。
(4)政策问题的动态性
对于一个特定的政策问题,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因而也就有许多不同的解决办法。问题和定义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因此,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得到解决,即使所要解决的问题小过时,问题的解决办法也会过时或失效。
8. 简述政策评估的标准。
【答案】政策评估是指对政策方案所做的分析,政策评价是对政策效果所做的判断,它们是政策运行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环节。选择什么样的评价标准,不仅取决于评价目的和评价者,而且还决定于评价的技术与方法。具体而言,评价标准大致有八个方面:
(1)投入工作量。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
(2)绩效。依据具体明确的目标,分析政策对客观事物与政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影响。绩效既包括政策推动的结果,又含有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
(3)效率。指投入工作量与绩效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公共政策分析经常讨论的是“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两种。
(4)充分性。满足人们需求、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反映了绩效的高低。
(5)公平性。政策所投入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政策的类型不一样,所反映的公平性的角度与观点也不一样。
(6)适当性。政策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具体地说,政策追求的目标是否是社会期望的,政策的成本与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公正。
(7)执行力。指探求影响政策成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
(8)社会发展总指标。对社会状态与发展的数量描述与分析,既反映过去的动向,又可作为社会现状的说明,其特征以描述性指标为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