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922经济法分论(财税法、金融法、竞争法)之经济法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渔业权
【答案】渔业权,是指进行渔业生产活动所应取得的权利。根据我国《渔业法》的规定,它主要包括养殖权、捕捞权等。渔业权主要意味着权利人经行政许可可以进行采捕、养殖水生动植物的行为,并通过这些行为对渔获物进一步享有物的所有权。渔业权是一种区别于一般物权的特别物权,是由渔业法予以特别规范、赋予特定名称和专门内容的资源物权。
2. 企业核准设立
【答案】企业核准设立。又称核准设立主义或许可设立主义,指企业设立时,不仅要具备法律规定设立企业的各项条件,同时要通过法定的主管行政机关对其设立进行审查,作出批准决定,企业才能进行注册登记的一种设立方式。我国企业采取的基本上是这种设立方式。我国企业法人办理开业登记,首先要得到企业主管部门或者审批机关的批准,才能办理企业登记; 登记时还必须提交主管部门或者审批机关的批准文件。
3. 风险准备金
【答案】风险准各金,是指期货交易所会员在入会时一次性交付并存入交易所账户,在退会时一次性清退的风险基金。会员和客户在期货交易中违约的,应先以该会员或客户的保证金承担责任; 保证金不足的,期货交易所和期货公司应当以风险准各金和自有资金代为承担违约责任,并由此取得对该会员或该客户的相应追偿权。期货交易所应当按照手续费收入的20%的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风险准备金必须单独核算,专户存储。
4. 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答案】产品质量认证制度,是《产品质量法》规定的两种认证制度之一。国家参照国际先进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要求,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企业根据自愿原则,可以向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认可的或者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授权的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申请产品质量认证。经认证合格的,由认证机构颁发产品质量认证证书,准许企业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使用产品质量认证标志,以证明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技术要求。
5. 价格构成
【答案】价格构成,又称价格结构,即形成商品价格的各种要素及其组成情况,具体的价格构成应包括生产商品与提供服务的社会平均成本、税金、利润以及正常的流通费用等。
6. 市场监管权
【答案】市场监管权是监管主体依法律的授权而享有的监管市场行为的权利。市场监管权具有法定性和一定的强制性,因而也是一种权力。根据产生市场监管关系的市场监管行为、市场监管法的调整对象和市场监管法体系,市场监管权又分为反垄断权、反不正当竞争权等权力。
根据市场监管法实施的方式的不同,还可分为调查权、许可权、制裁权、一般调研权、规则制定权和起诉权。
7. 资本充足率
【答案】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资本充足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规定该项指标的目的在于抑制风险资产的过度膨胀,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一般都有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制,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8. 垄断
【答案】垄断有合法与非法之分,各国立法禁止的仅仅是非法垄断。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垄断又有行为与状态两种含义。反垄断法规制的垄断状态主要指经济力量高度集中,而垄断行为则要广泛的多。反垄断法规制的垄断行为,是指经营者以独占或有组织联合等形式,凭借经济优势或行政权力,操纵或支配市场,限制和排斥竞争的行为。垄断的特征包括:①形成垄断的主要方式是独占或有组织的联合; ②垄断形成的凭借力量是经济优势或行政权力,前者形成经济性垄断,后者形成行政性垄断; ③垄断限制和排除了竞争。
9. 农产品收购保护价
【答案】农产品收购保护价是指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市场购买价格过低时,政府可以在收购中实行保护价格,并采取相应的经济措施保证其实现。对于农产品实行收购保护价,是国家调控价格总水平的一个重要措施,其目的是防止农产品价格的暴落,稳定价格总水平,从而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10.期货合约
【答案】期货合约,是指期货交易的对象,是指双方当事人在期货交易所内依法订立的在将来特定时间依签约时达成的特定价格、数量买进或卖出某种标准化商品或金融工具以及期权的标准合约。根据期货合约的性质,可以把其分为商品期货合约、金融期货合约和期权。
二、简答题
11.竞争法的缘由何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各自的客观依据及作用是什么?
【答案】(1)竞争法产生的最重要的缘由
商品生产经营者之间的竞争,是经济领域里的竞争,是市场上的竞争。人们把这种竞争称为经济竞争或市场竞争。市场竞争一般是指商品生产经营者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为了取得有利的产销条件而进行的相互争胜活动。这种相互争胜的活动,是竞争者把自己生产经营的商品投入市场,接受价值规律和消费者的检验,相互比较,优胜劣汰的活动。单纯的市场竞争会导致交易秩序的混乱,不利于市场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于是《竞争法》随之诞生。
(2)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各自的客观依据及作用
①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客观依据及作用
我国于1993年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反垄断法》尚未制定的前提下规制市场的不正当竞争以及部分垄断行为,形成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客观依据。
反不正当竞争法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了《反垄断法》,以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规制市场上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②反垄断法各自的客观依据及作用
2007年我国《反垄断法》的出台,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法治在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反垄断法的客观依据。反垄断法是保护市场竞争,遏制限制竞争行为,优化竞争结构,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律制度; 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各国普遍重视利用反垄断法律制度,来防止和制止来自国内、国外的垄断行为,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竞争力,在美、日等国素有“经济宪法”之称。
12.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案】会计核算的内容,是指应当进行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事项。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下列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
(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直接影响单位资金的变化,因此,必须及时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
(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是单位资金运动的重要形态,因而是会计核算的经常性业务;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反映了单位的资金周转情况,必须进行会计核算;
(4)资本、基金的增减。资本、基金的增减都会引起单位资金的变化,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及时办理会计手续,进行核算;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收入、费用、成本是单位资金运动的直接表现,必须进行会计核算;
(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财务成果是反映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对它的计算和处理涉及到有关方面的经济利益,因此,必须及时进行会计核算;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