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19新闻传播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冲刺密押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际传播
【答案】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人际传播的特点有:
①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②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③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④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2. 沉默的螺旋
【答案】“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传播效果理论重新回归到强大效果论的代表理论之一。“沉默的螺旋”最早是由诺依曼于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一一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这个假说包括几个要点: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一一舆论的诞生。
3. 信息社会
【答案】信息社会这个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被提出来的。从60年代末起,日本一些学者就着眼于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始探讨信息社会问题,并出版了一些早期的成果,如林雄二郎的《信息化社会》以及日本经企厅经济审议会的报告书《日本的信息化社会:视点与课题》等等。不过,使“信息社会”这个概念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普遍影响的是美国社会学和未来学家贝尔的《后下业社会的到来》以及托夫勒的《第=次浪潮》这两部著作的出版。这两部著作,都是从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出发来分析信息社会到来的必然性的。
4. 受传者
【答案】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是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小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一个人在发出讯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收讯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
5. 癸丑报灾
【答案】“癸丑报灾’夕,是指1913年“一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一次革命”失败之后,袁世凯政府宣布国民党为“乱党”,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扣以“乱党报纸”的罪名而查封; 非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只要有碍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也被乘机剿灭; 一些本来拥袁的报纸也有因“城门失火”被殃及。到1913年底,报刊减少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被害,“癸丑报灾”是中国新闻史上对报业的一次沉重打击。
二、简答题
6. 简述人类社会的媒介发展历史。
【答案】媒介(media )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历史上的每一次媒介变革,都会给现实的媒介发展提供一些重要的启示。传播媒介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受到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影响。为了清楚地描述媒介变革的历史轨迹,可以以重大媒介变革为标志来考察媒介史的不同发展阶段。迄今为止,媒介至少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变革,而正在发展的媒介态势则是人类正在经历的有史以来最重大、最深刻的第五次变革。具体而言,人类社会的媒介发展历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最古老的媒介
人类最古老的媒介是人的身体本身,人们使用手、脸等身体部位来进行动作、表情等非语言传播,然后才产生了语言。语言传播使身体在传播中的作用更显得重要。虽然此后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媒介和各种各样的设备,但至今身体在传播中的媒介作用依然存在。人类还为扩大身体的传播发明了很多发送信息的工具和媒介如语言、图画、标记、表达深远意义的装饰性图案和烽烟、旗鼓等。
(2)文字媒介的诞生
在语言产生后的10多万年的人际交往和生存斗争中,人类的先祖们又学会了把声音同发出声音的人分离开来并加以保存的技术,这就产生了文字。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原始时代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开始。一旦有了简化的书面语言和纸这样便于携带的媒介,信息就能长久地保存和传播,不受时空的限制。
(3)印刷媒介革命
印刷媒介革命带来了印刷媒介的普及。教育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书籍出版事业的发展。到16世纪,几乎在所有西欧国家,都建立了大学。宗教改革使得对《圣经》和其他宗教著作的需求量大增。此外,科学、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要求出版越来越多的书籍。活字印刷发明了近200年以
后,现代意义上的新闻报纸开始出现。17世纪初,定期出版的报刊首先诞生于德国。之后,欧洲各国先后出现了日报。最早的日报也于1660年在德国莱比锡创办,即《莱比锡新闻》,它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张日报。在某种意义上,报纸和印刷书籍相比更是一种革新,是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形式的发明。和其他文化传播形式相比,还在于它的个人主义和现实倾向,世俗性和适用性,满足了一个新兴阶级一一以城市为基础的商业和专业人员一一的需要。它的新奇并不在于它的科学技术或传播方式,而在于时刻变化和在自由的社会政治气候下对各个阶层的影响。
(4)电子媒介一一电讯技术的发展
电子媒介的出现是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综合产物。19世纪后半叶,由于电的发现和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始诞生了一大批电子媒介,电讯、电话、电影、广播、电视等等都是19世纪至20世纪人类的伟大发明。电子媒介对人类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电子媒介的出现是与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发明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电话、电报和无线电的发明形成了庞大的电讯媒介和电讯产业; 电话、电报与无线电的发明创立了电子媒介和电讯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拉开了20世纪电子时代的帷幕。
①电子媒介一一电影的发展。电影作为传播媒介的新形式出现在19世纪末,但内容上它并不新鲜,它只不过是将传统的娱乐转移到了一种新的传播形式上。
②电子媒介一一广播的诞生与媒介的国际化。广播的发明首先得益于无线电技术的发展。世界上公认的第一个标准广播电台是美国匹兹堡的KDKA 电台。到1930年,无线电广播几乎遍及全世界。当代国际广播已发展成为遍及世界五大洲的发达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全球性庞大事业。
③电子媒介一一电视时代的开始。电视的出现是媒介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电视是科学发现与传播事业发展的结晶。二战后电视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④以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的发展,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
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
7. 议程设置
【答案】“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受众对于现实生活中各项大事及其重要性判断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理论假说。它最早由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肖提出。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以赋予各种社会议题以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注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 大众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
(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理论特点
①“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大众传播活动在受众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与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不同,一般而言,后者是指对“思考方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