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传播学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 1. 《人民的选择》 【答案】《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这次调查在俄亥俄州的伊里县进行,所以又称“伊里调查”。研究发现媒体在总统大选中的传播效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显著,由此还提出了著名的“舆论领袖”概念和“两级传播理论”。该研究直接否定了“子弹论”,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时代。 2. 传播学研究问卷的构成 【答案】在传播学研究中,多数问卷的提问项目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①基本项目,内容包括答卷人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家庭人口等。了解这些内容主要是为掌握调查对象的背景,以便在数据分析时作参照。②与调查主题相关的事实或行动项目,可以作为分析的辅助材料加以使用。③关于态度或意识的项目,这部分内容往往是问卷的核心部分。 3. 自媒体 【答案】自媒体是指一个普通市民或机构组织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通过现代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一种途径和即时传播方式。自媒体包括个人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空间、人人网、Facebook 等。当前,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己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和新兴舆论场。自媒体具有平民化、个性化,门槛低、运作简单,交互性强、传播迅速,良荞不齐,可信度低,相关法律不规范等特点。 4. 大众传播 【答案】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①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②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③大众传播的对象不是特定阶层或群体,而是社会上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 ④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⑤大众传播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单向性:⑥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二、简述题 5. 互联网等新传播媒介提供了旧媒介没有提供的使用与满足的方法吗? 或者它们仅仅以不同的方式满足了旧的需求? 【答案】互联网等新传播媒介提供一些新的使用与满足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推广也催生了人们在媒介接触过程中的一些新的需求。所以新媒介仅仅是以不同的方式满足了旧的需求。

(1)网络使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人与另一个地方的人便捷地交流成为可能。

①互联网最常用的一个功能是电子邮件,通过它,网络用户可以与其他任何拥有电子邮件地址的人交换信息。

②万维网是一个拥有众多计算机站点的巨大系统,仟何人只要具备浏览器程序和连接上网的电脑就可以登录万维网。

(2)网络还改变着一些传播的基本方式。

①传统的大众媒介提供的是一种“一对多”的传播模式。而万维网的出现,使传播模式更加多样化,如“多对一”的模式以及“多对多”的模式。

②较之老的大众媒介所提供的传播,网络传播更具分散性,也更加民主。

(3)网络提供了一个世界性的平台,使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出版发行者,这对于网络而言,是一个革命性的进步。

(4)网络还给予个体的受众以巨大的力量,使其可以看到以前难以获得的信息,而且还可以对他或她接触的消息加以控制。

传播技术的新发展,例如网络的出现,也使媒介之间的差别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清晰。许多报纸和广播新闻公司现在也开办网站,并通过它们的网站来传播新闻。

6. 请举例说明符号互动论的观点? 符号互动论是唯心主义理论吗?

【答案】(1)20世纪初米德所著的《心灵、自我与社会》,开创了符号互动论的学术传统。符号互动理论的主要假设有以下几方面:

①社会现实和物质现实都是有意义的,人们通过对象征符号的意义做出解释而获得对世界的经验。 ②符号的意义是人们通过和其他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获得的。

③人的决策和行为不是建立在外界的刺激上,而是建立在他对环境的主观理解和社会期待上。 ④自我和其他社会客体一样,也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2)米德用实用主义的思路,对自我的构成做了独特的解释。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自我的行为与角色,这种自我的概念,米德称其为“概化的他人”。

①在此基础上,米德把自我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冲动的、充满欲望的、无约束的主我(工),另一部分则是客我(me ),他是具有约束性的、与他人的期待相一致的概化的他人。

②自我则是这两部分的互动所形成的动态过程。在做出一个决策的时候,我们既要考虑自我的冲动,又要考虑这么做时,别人会如何评价我。通过这种解释,人们把外在的社会、他人和自我联系在了一起。

③既考虑客我,又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结合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得出自我的定义,这一行为本身就不属于“唯心”主义论。

三、论述题

7. 互联网的使用提供了一种交互式的参与,这种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在个人诉求、公共意见表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影响。请以郭美美炫富或微笑表哥等网络事件为例,对网络事件的公众参与做出分析思考。

【答案】2011年6月20日,一个昵称为郭美美baby 的网民在新浪微博上公开炫富,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且拥有不少名表名包,而年仅20岁的她微博认证的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从而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进而引发民众对红十字会乃至整个中国慈善事业的质疑,郭美美和红十字会虽然不断回应,公众的质疑却始终未能消除据统计,郭美美事件的搜索次数超过120万次,关注的线民超过8000万,新闻2.6万次,成为特级舆情事件,事件的搜索量与关注网民数都达到历史新高。郭美美事件中网民的参与热情空前,公众参与推动了事件的进程。

(1)受众参与理论的含义

①受众参与理论概述

受众参与理论渊源于美国宪法中有关公民权利的一种受众理论。最早明确地提出这一尖锐间题的是美国学者巴伦。他在《对报刊的参与权利》(1967)一文中指出,为了维护受众的表现自由,保障他们参与和使用传播媒介的权利,宪法第一修正案必须承认公民对传播媒介的参与权。

②受众参与理论的主要观点

a. 大众传播媒介应是公众的讲坛,而不是少数人的传声筒。

b. 公民及其团体既是讯息的接受者,又是讯息的传播者。

c. 时代在发展,受众在变化,许多人已不满足消极地当一名接受者,一种试图积极参与报刊的编写、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演播的自我表现欲望正在增长。

d. 让受众参与传播,正是为了让他们积极接受传播,因为,人们对于他们亲身积极参与形成的观点,要比他们被动地从别人那里得到的观点容易接受得多,且不易改变。

e. 参与传播也是受众表达权、反论权的具体体现。

(2)网络事件中的受众参与

①网络传播中受众的特性

受众是指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和受传者,即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网络受众与传统的纸质媒体或电子媒体的受众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自身的特性:

a. 受众身份的双重性:传受主体

传统媒体传播呈现一种明显的单向流动性,媒体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不但可以自由地选择接受需要的信息,而且可以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同时,受众还可以充当发布信息的传者。网络是一种强调个性的传播媒介,‘白打破传统的传播媒介中受众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得传受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个特性让每一个个体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满足。

郭美美事件中,网民通过微博转发、评论等形式参与事件传播,甚至通过自己的搜索和验证,提供了许多线索和内幕。b. 受众身份的隐匿性:未知主体

网络传播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它的虚拟性。在参与传播的过程中,受众的身份可以是隐匿的,这种其传播活动很少受到限制。但隐匿性也为网络传播参与者的造假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一些无法考证的传闻、流言、诽谤、虚假信息等充斥网络,形成了大量网络污垢信息。

c. 受众身份的互动性:交互主体

网络媒体打破了过去由信息传播者单向传播信息的格局,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受众可以在网络这一平台上进行即时的互动和交流反馈。

②受众参与网络事件的原因

a. 受众自身的原因

第一,传播本能以及对传播权利的渴望是受众参与网络事件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传递信息是生物体得以保持自身与外界信息畅通,获得安全感的一种生物本能。

第二,传播还是一种权利,话语权是当下被认为的一种重要权利。此前,传播的权利都集中在精英手中,平民大众从来都鲜有掌握大众传播的权利。之前话语权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受众对于传播权利的渴望与向往,他们希望有更多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郭美美事件中的爆料者完全是自发的,他们参与事件的搜索和传播完全是出于正义感或对真相的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