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京大学历史学院663考古学基础之古代汉语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通假字
【答案】通假字是指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的语言现象。它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但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通假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它是正常的文言现象,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2. 六书
【答案】六书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系统理论,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实际情况,加以客观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而转注和假借则是用字之法。例如:
(1)象形:木、日。
(2)指事:本、末。
(3)形声:徒、芳。
(4)会意:森、相。
(5)转注:“考”“老”相授。
(6)假借:锯类工具“我”假借为表示第一人称的“我”。
3. 旁轉
【答案】旁转是音韵学术语。古音中阴声和阴声,阳声和阳声、入声和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如“斯”从“其”声,“其”在支部,“斯”在支部,二者都是阴声韵,是旁转。旁转的现象在古音的押韵、谐声、通假、注音等材料中很普遍。现代学者认为构成旁转的字音主要元音应是相近的,韵尾一般相同。一些古音学家所说的阴声韵也包括入声韵在内,所以阴声与阴声的旁转,有时也包括阴声与入声的相转。
4. 连及
【答案】连及是指一种特殊的表意修辞手法,即说甲事物的特征时顺带将乙事物也连及入内。它是古人在行文时为凑个音节而在一词的前面或后面连上一个与其意义相类或相反的词的表达习惯,又称“连文”、“连言”、“连语”、“连类而及”,连类而及之辞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并无实际意义,所以由连类而及造成的复音词都是偏义复词。
5. 意动用法
【答案】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和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殊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形容词用如意动时,它后面的成分就是它的宾语。如“美其服”,就是认为他的衣服美。名词用如意动,则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
6.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答案】《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元代散曲家睢景臣的套曲,曲牌为哨遍。全曲借用一个乡民的口吻,揭露了“帝王之尊”的虚伪与可笑。这篇套曲新奇、角度独特,对比手法的运用,揭示本质,具有强烈的喜剧性与讽刺性。语言生动活泼,具有口语化特点、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具有漫画与野史的风格。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7.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呼? ”
【答案】丈夫:男子的通称。
8.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
【答案】经:界,界线。
9. 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囊囚以成其好。
【答案】宥:宽赦,这里当原谅讲。
10.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王案《七哀诗》)
【答案】遘:通“构”,构造,造成。
11.求,无乃尔是过与?
【答案】过:责备。
12.入乎耳,出乎口。(《荀子·劝学》)
【答案】介词,相当于“于”,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或处所。
13.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韩愈《进学解》)
【答案】既:完,结束。
14.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
【答案】殿:镇守。
集:成。(集事,即成事)
15.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然:转折连词。略等于现代汉语中的“但是”。
16.我绝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己矣。 .
【答案】抢:突过。
三、填空题
17.清人___编写的《經籍纂诂》,是按照___进行编排的。
【答案】阮元; 平水韵106韵
【解析】《經籍纂诂》由清代阮元主编,这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它在编排上用的是韵母排列法,按平水韵106韵编次被释的字,以一韵为一卷,全书106卷,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各种古书注解对这个字的解释。
18.“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之”字的意思是___。
【答案】这
【解析】“之子”:之,这; 子,古代兼指儿女,在这里专指女性; “于归”:古代指女子出嫁。
19.宋代,___把《___》、《___》、《___》、《___》合為“四書”,作為儒家的基礎讀本。
【答案】朱熹;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解析】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夕,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