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801地质学综合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河漫滩

【答案】河漫滩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时出露的滩地。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 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

2. 地台

【答案】地台是指由基底和盖层构成的特殊地形。基底由前震旦纪或前寒武纪的巨厚己变质的沉积岩系与火山岩组成,构造复杂,一般遭受过较强的区域变质作用。盖层与基底以角度不整合接触。

3. 现代构造运动

【答案】现代构造运动是指人类历史时期所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地壳运动。它对人类经济活动有较大的影响。除用地貌研究法等以外,通过人类文化遗迹的研究,以及对历史上地震等记载的研究,往往能得出几千年、几百年构造运动的认识。此外,还可以用各种方法和仪器进行观测,得出现代构造运动的速度和方向。后来,更多学者把它看作“现代地壳运动”的同义词,指几百年、几十年和目前正在发生的地壳运动。

4. V 字形法则

【答案】V 字形法则是指由于地球表面一般为起伏不平的曲面,倾斜岩层的地质分界线在地表的露头也就变成了与等高线相交的曲线。当其穿过沟谷或山脊时,露头线均呈“V ”字形态。根据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的结合情况,"V ”字形会有不同的表现①向反线同②向同线反③向同线同。"V ”字形法则同样可以用来判断断层面的倾向,但不能判断断层的性质。

5. 结晶习性

【答案】结晶习性指某一种晶体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总是趋向于形成_某一种形态的特性。有时也具体指该晶体常见的单形的种类。根据晶体在空间上三个方向的发育程度不同,可将结晶习性分为三种基本类型①一向延伸②二向延展③三向等长。

6. 岩溶

【答案】岩溶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长期溶蚀作用及形成的各种岩溶现象的总

称。其形成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即可溶性岩石,岩石具有透水性,水具有溶蚀能力和流动性。

7. 指相化石

【答案】指相化石是指能够指示生物生活环境特征的化石称为“指相化石”。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活着不同的生物组合,也沉积着不同的沉积物,形成不同的沉积相,如海相、陆相、泻湖相等。

8. 变余结构

【答案】变余结构是指变质作用不彻底,留下了原岩的一些面貌,有时虽然成分发生了变化,其轮廓仍然很清楚。

9. 磨蚀作用

【答案】磨蚀作用是指冰川以其冻结搬运的岩屑为工具对冰床岩石进行的磋磨。磨蚀作用的结果在冰床两侧或底部留下光滑的磨光面以及“丁”字形擦痕,擦痕由宽、深变为窄、浅的方向,为冰川运动的方向。

二、简答题

10.试比较活动大陆边缘与被动大陆边缘。

【答案】(1)活动大陆边缘

该地区是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的强烈,种大陆边缘有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从洋到陆,包括海沟、弧沟间隙(非火山外弧和弧前盆地)、火山弧和弧后盆地等构造单元。其中海沟是俯冲洋壳开始下插的地方; 从它上面刮削下来的深海沉积和洋壳碎片组成混杂堆积,聚集在上盘板块并形成外弧; 下插洋壳随着深度增加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岩浆,并上升到浅部而成为火山弧。

(2)被动大陆边缘

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大陆边缘。其地壳是洋壳到陆壳的过渡,大陆和海洋位于同一刚性岩石圈板块内的过渡带。它没有海沟俯冲带,早期裂开阶段位于板块内部,随后被动地随着裂开的板块而移动,故无强烈地震、火山和造山运动; 它以生成巨厚的浅海相沉积、岩浆活动微弱和地层基本上未遭变形而与活动大陆边缘形成鲜明对照。

11.滨海带海蚀作用的特点,海蚀地形的形成与演化趋势如何?

【答案】(1)特点

①冲刷作用:海浪以巨大的能量冲击海岸,使岩石遭到破坏,法国北岸迪埃晋记录到海浪的冲击力达到60吨/平方米。特别是对有裂隙和节理的岩层,海浪不仅以其巨大的冲击力破坏岩石,而且将裂隙中的空气压缩,海水退却时,压力骤减,形成一种爆炸力量。如此反复进行,可使岩壁破碎、崩解,海岸不断后退。

②磨蚀作用:海浪携带着砂砾以巨大的力量前拥后退,对岸边和水下的基岩进行强力磨蚀,长期的磨蚀作用将岸边塑造成陡崖,把海底基岩磨成平台。

③溶蚀作用:海水对岩石、矿物的溶蚀能力比淡水强。

(2)形成和演化

海蚀地貌的发育取决于海岸岩性和外营力两个因素。所谓外营力是指自然侵蚀力,在海岸以波浪潮汐为最主要。正是在岁岁不止的外营力的作用下,软硬不一的岩石组成的基岩海岸便会造出许多让人惊心动魄的地貌景观:有的海岸向海一侧是陡峭的断崖,称海蚀崖; 有的海蚀崖前面有一个相对比较平坦的沙滩,称为海蚀滩; 有的海蚀崖前面有一个相对比较平坦的石滩,称为海蚀平台; 有的在岸边、海上竖立着孤独的石柱子或高耸岩体,称为海蚀柱,如青岛海滨的石老人、芝岛的石公公、屺姆岛的将军石、山海关的姜女坟和海南岛芍亚附近的“南天一柱”等。此外,还可以在海蚀地貌中见到不少洞穴,称为海蚀洞、海蚀穴等等,形态种种。

12.简述板块边界的分类及其特征

【答案】(1)分离型板块边界

两个板块沿着边界做相背运动,地幔对流物质不断沿边界涌出并添加到两侧板块边缘上,形成新的洋壳。

(2)汇聚型板块边界

边界两侧的板块作相对运动,发生挤压、碰撞、对冲。

①俯冲边界

相邻的大洋与大陆板块发生叠覆。进一步分为岛弧-海沟型和山弧-海沟型

②碰撞边界

两个大陆板块相互碰撞,使人洋闭合,路壳彼此受挤压形成高耸山脉并伴随强烈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

(3)平错型板块边界

即两个板块边界相互水平错动,两侧板块不发生褶皱、增生或消亡,即相当于转换断层。

13.线理、面理和片理是怎样形成的? 它与层理有何区别?

【答案】(1)线理

线理是岩石中发育的一般具有透入性的线状构造。根据成因可分为原生线理和次生线理。前者是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线理,如岩浆岩中的流线; 后者是指构造变形中形成的线理

(2)面理

面理主要由不同矿物组分构成的分层、片状矿物或不等轴矿物的定向排列以及一系列近于平行的连续面而表现出来

(3)片理

片理一般认为在应力和温度的联合作用下,导使沿剪切面方向之一发育成一组劈理,或因重结晶较强烈,进而使矿物在垂直主压应力方向上生长,形成片理构造。片理面的方向有的与原岩层理斜交,但也有与原岩层理方向一致的,后者说明片理的形成可能是继承原岩层理发育而成。

(4)层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