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07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知识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客体非对象化

【答案】客体非对象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一方面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输出改变着客体,同时也需要把一部分客体作为直接的生活资料加以消费,或者把物质工具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生命活动之中。这些都是客体向主体的渗透和转化,即客体主体化。实际上,人通过改造对象的活动消化精神产品,使之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也是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表现。

2. 上层建筑

【答案】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 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是: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3. 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答案】①社会价值的含义: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是人在社会中体现的对于社会的意义。

②个人价值的含义:人的个人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是人对于自身的意义。

③二者之间的关系:人应当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但个人价值的实现义依赖于社会,人的个人价值总是与社会价值相联系,并且在事实上是从属于社会价值的。

4. 联系和发展

【答案】(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发展的含义:发展是指前进的变化或进化,从总体上概括客观世界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

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有方向的运动。

(3)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内在统一的。一方面,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运动发展的终极原因,由于普遍联系形成的相互作用,引起世界的运动变化; 另一方面,由于运动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和新联系,因而运动发展又是普遍联系多样化和高级化的原因。

5. 自在世界

【答案】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这一概念包含着两重含义:

①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客观的自然界早就独立地存在和发展着了,这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

②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自然界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永远存在着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部分,即尚未被人化的部分,世界的这一部分仍然属于自在世界。

二、简答题

6. 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 它的两个特点是什么?

【答案】(1)辩证的否定观的含义

辩证的否定观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理解上的。辩证的否定是指这样一种否定,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2)辩证的否定观的两个特点

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标志着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由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它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 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并在旧事物的母腹中生长起来,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是通过事物内在矛吸取、保留和改造旧

7. 从哲学的角度看,物质形态的同构性有哪些特点?

【答案】关于不同层次的物质形态结构的同构性,从哲学角度分析,大体说来有三大特点:

(1)任何结构都具有不均匀的共同特征,即有核心与非核心的构成。任何结构的形成都是对“嫡增加”所体现的均匀性的克服,就是说,事物要素以一定的方式结合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必定不是绝对均匀的,有稀密简繁之别,较密集复杂处是其结构核部分,较稀散简单处则是其非结构核部分。原子有原子核,细胞有细胞核,银河系有银河核,太阳是太阳系的核心,彗星有彗核,地球有地核,人脑则是人的核心部位,社会的构成中也有其内在的核。现代科学所揭示的信息与嫡的矛盾,正是结构非均匀性的内在矛盾,它是物质形态结构中的普遍矛盾。

(2)任何结构都具有旋转(周期、节奏)的共同特征。宏观世界的星系、恒星、行星、卫星、微观世界的电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都具有自旋和他旋或兼而有之的特征。

(3)任何结构的有序态的维持都具有某种“力”的共同特征。当然,这里所说的“力’,,并非只是指物理学、化学中所讲的“力”,而是使诸要素结合起来的一种结构力。当代科学证明,自然界存在着引力、磁力、强力、弱力四种相互作用力,前两种是存在于宏观世界中的强相互作用力,后两种是存在于微观世界中的弱相互作用力。生命有机体、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力更为复杂,但任

何结构的有序态必定以各种要素之间的结构力作为存在的基础,这是物质形态小同层次的结构的同构性的又一体现。

8.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答案】之所以说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是因为:

(1)实践提出了人以观念方式把握世界的客观要求,即提出了人认识世界的必要性。从认识发生的动力学角度讲,是实践给认识发生提供着根本的驱动力。

(2)实践以工具性活动作为条件保证,使主体对客体的观念把握即形成人的认识成为现实的可能。 ①从认识的客体来看,正因为有了实践这种人所特有的工具性的操作活动,才能够具体地暴露事物内部的各种属性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成为人的观念所把握的内容。

②从认识的主体来看,实践不但促进了人脑的发展,而且通过活动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认识图式,形成了专属于人的认识能力,这是认识发生的关键。

(3)实践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具有了社会性和公共性,其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人所特有的社会性的智能活动。

9. 简述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答案】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或两种因素。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 否定的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肯定与否定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

(1)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排斥的。在它们相互排斥的过程中,当肯定的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 一旦否定的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就使事物转化到自己的对立面,达到对事物自身的否定。事物的自我否定,也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矛盾的转化和解决。

(2)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渗透的。肯定包含否定,否定又包含肯定。世界上既没有不包含任何否定的纯粹的肯定,也没有不包含任何肯定的纯粹的否定。肯定中总是渗透、包含着否定,在这个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而否定中又总是渗透、包含着肯定,在这个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从发展的过程来看,如果肯定中不包含否定的因素,事物就会停滞不前; 反过来看,如果否定中不包含肯定,事物就失去了发展的可能。

10.简述科学的社会功能。

【答案】科学的社会功能包括以下几个力一面:

(1)科学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人们依靠科学,可以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旧传统、旧习惯,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传统,新习惯,起到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解放思想、追求真理的作用。

(2)科学具有变革生活方式的功能

人类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变革,都是伴随着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和发明而发生的。

(3)科学具有社会管理的功能人们利用科学去认识和管理社会,有利于社会生活各个部门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