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国文学系612外国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迷惘的一代

【答案】迷惘的一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语出美国女作家格·斯泰因对海明威的评价。后来成为以海明威为中心的文学流派的名称。迷惘的一代由一些美国作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组成,后来影响扩展到欧洲其它国家,以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为代表。这些作家大多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应征入伍的年轻人,在战争期问饱受身心创伤,在战争结束后失去了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找不到出路,在孤独、迷惘、仿徨中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进行消极反抗。“迷惘的一代”的创作,真实地反映了战后年轻人迷惘苦闷的精神状况。海明威的作品《太阳照样升起》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迷惘的一代”在创作形式上勇于创新,语言具有简约主义和口语化倾向,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深远。

2. 风雅之寂

【答案】风雅之“寂”是俳谐美学及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关键词。“寂”是对俳谐创作的概括。“寂”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层面:首先是听觉上,即“寂静”、“安静”,其次是视觉上的“寂”的颜色,可称之为“寂色”,最后指的是一种抽象的精神要素,是心理学上的含义,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3. 《摩诃婆罗多》

【答案】《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古代梵语叙事诗,意译为“伟大的婆罗多王后裔”。其主要内容是叙述婆罗多族的两个后裔居楼族和般度族间大战的故事。《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现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加工而成,其中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人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有宗教哲学以及法典性质的著作。有10万“颂”,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规模宏大、内容庞杂。印度现代学者认为《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诗,内含印度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堪称“印度的灵魂”。

4. 《吉檀迦利》

【答案】《吉檀迦利》是泰戈尔最著名的一部打情诗集。它是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诗集将泛神论哲学思想融化在优美的诗行之中,以真挚的感情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抒情色彩浓厚。诗歌运用口语,选取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最常见的

形象入诗,突出这些形象可感、可触、可视的特征,形成具体朴实、清新动人的风格。同时,诗歌吸收了格律诗所特有的重复和音节相同的原则,结合了散文诗千变万化的特点,创作了具有内在节奏感的韵律。总之,《吉檀迦利》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杰出的艺术成就让泰戈尔在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5. 《跳房子》

【答案】《跳房子》是阿根廷著名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的代表作,被誉为“拉丁美洲的《尤利西斯》”、“二战后关于情感和观点的最为强劲的百科全书”。小说叙述的是一位任性不羁的拉美知识分子——奥利维拉,为了追求人生的真啼来到西方文明的“天堂”——巴黎,却发现自己与其格格不入,与周围的人和整个社会无法沟通。失望之余,他不得不舍弃爱情与友谊,回到“人间”——布谊诺斯艾利斯。然而,在这时他同样找不到自己形而上的追求。他执著地寻找理想中的精神天堂,但无论巴黎,还是阿根廷,苦苦的求索,只是使他一次次跌入失望的绝境。

6. “解冻文学”

【答案】“解冻文学”是西方学者对苏联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一股文学思潮的概括。它是指以小说《解冻》为标题,在苏联的50年代出现的一批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作品。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第二次作代会召开,彻底纠正“左”的偏向,作家们开始大胆地表现生活矛盾和冲突以及黑暗面。西方评论界认为解冻影射斯大林个人崇拜时代已经结束,将这股新的文学潮流称作“解冻文学”,它倾向于对过去的僵化的文学模式的反叛,更多的是以一种理性的、清醒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对待现实生活。

7. 《新约》

【答案】《新约》是基督教《圣经》的第二部分。新约与旧约恰成对比(即摩西之约),因为旧约不能在人的心里产生公义。基督教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新旧约以耶稣出生为界限。《新约》据传是耶稣使徒及其弟子们的著作汇编。《新约》是基督教本身的经典,最初用希腊文写成。《新约》全书由福音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和启示录组成。使徒书信分保罗书信和一般书信; 保罗书信又分教会书信、个人书信、监狱书信和希伯来书。

8. 新小说

【答案】新小说是20世纪50~60年代盛行于法国文学界的一种小说创作思潮,又称“反小说”。在哲学上,新小说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柏格森生命力学说和直觉主义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影响。新小说没有统一的美学纲领,其作家强烈地反对传统,要求全面革新小说艺术; 贬低文学的思想性和倾向性,关切小说的技巧和表现手法,并为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如取消人物的中心地位,颠覆作品结构的完整性与逻辑性,打破语法规则的约束,给文本留下“空缺”,使读者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创造者与参与者。阿兰·罗伯一格里叶、克洛德·西蒙、娜塔丽·萨洛特等为代表作家。

二、简答题

9. 卢梭的创作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

【答案】卢梭的社会政治思想体现了启蒙运动激进民主派的倾向,其文学创作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声。卢梭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对文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思想对19世纪的浪漫主义作家和诗人产生了积极影响,其创作开启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具有示范意义。

(1)拓展了审美视野,丰富了文学的表现范围

卢梭提出了回归大自然的号召,并将大自然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予以再现,描写并讴歌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拓展了审美视野,丰富了文学的表现范围。对大自然的赞颂是《新爱洛伊丝》的一个重大特点,卢梭还写出了大自然对人们心灵产生的影响。对大自然的礼赞是对城市的烦嚣以及充满谎言和野心的现实生活的厌弃,主人公朱丽在瓦莱山区感到心境平静悠闲,摆脱了烦恼。

(2)注重对感情的表现,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挖掘

《新爱洛依丝》颂扬了人的自然真实感情,尤其是男女之间充满激情的爱情,描绘了日内瓦湖区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宁静的乡村生活,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忏悔录》剖白了作者自我的灵魂,开启了文学艺术坦诚描写自我的先河,主人公敏感的性格,对大自然的感情,甚至无名的忧郁,都成为后来浪漫主义文学中主人公的共同特征。

(3)作品充满激情

其作品被称为“抒情长诗”,以浓郁的感情色彩见长。文笔细腻准确,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物感情的抒发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感人至深。总之,卢梭对大自然的重新认识,对文学描写对象的拓展,以及对新的表现方法的创新性尝试,都对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和诗人的思想与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他的创作奠定了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文学基础,可以说,浪漫主义作家和诗人正是在卢梭开创的道路上前进。

10.请结合作品论说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个怎样的典型形象。

【答案】别里科夫是契诃夫小说《套中人》中的主要角色,是沙皇俄国时期社会中层的一个小人物。他胆小怕事,却又爱管闲事,为人保守顽固,对社会变革极度恐惧,总是穿着一身大衣将全身包裹起来,所以被称为“套中人”,他的“套子”就是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社会的‘切陈规陋习。其典型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

小说描写的社会环境,代表了两股历史潮流:专制主义的潮流和自由的潮流。在自由的新潮流面前,专制主义显得更加反动,别里科夫为专制主义所辖制,又辖制他人,遏制着自由潮流的发展。

(2)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许多人受着专制主义的辖制,心里是非常反感的,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别里科夫显然跟这些人不同。他把沙皇所做的一切看做是天经地义的,把沙皇的政令当作评价是非的标准。他还以教育者自居,管得很宽,惟恐别人出乱子,认为自己有责任向别人进忠告。这样他把整个中学乃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