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横式结构
【答案】按照新闻事实的内在性质的区别和联系,以多侧面拼接的形式来安排新闻素材。这种结构方式比较适用报道那些场面宏大,但没有中心事件的新闻事实。记者从不同的观察空间去体现主题,即以主题为圆心串联不同空间的事实,常为工作通讯、社会观察通讯所运用。
2. 媒介批评
【答案】广义的媒介批评,是指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与理想,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大众传播活动所作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首先,媒介批评是一种活动,是人们有意识地对大众传播活动进行批评的一种特殊活动。第二,媒介批评是人类在自觉利用大众传媒时,对这一自觉行为的道德批判和理论反思。第三,媒介批评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一种精神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特定社会形态或阶级意识的影响。第四,媒介批评的标准,除了受阶级意识的影响与制约,也存在着永恒的人类社会准则,如正义、人性、理性等等。狭义的媒介批评专指人们对大众传播活动的负面影响所开展的否定性评判。
3. 用事实说话
【答案】用事实说话是指在忠实地报道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事实的适当选择与表述,巧妙地表达传播者的立场与观点的一种报道原则与报道方法。记者把思想观点藏在精心准备的某个事实中,让受众通过这一事实,自己来悟出某种道理。它通过客观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活动的基本规律。“用事实说话”,寓情于事实,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信息的要求,以及新闻应以事实的信息沟通情况、达到信息交流与分享目的的基本特征,因而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新闻的收受者,且具有说服力。
4. 典型人物
【答案】典型人物是指新闻媒体报道的在一定时期或一定地区,其事迹或思想观念能够代表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闻人物或人物集体。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一种传统而重要的宣传报道方式,也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一大特色。典型人物报道是历史的产物,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集中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各个时代的典型人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5. 虚中觅实
【答案】虚中觅实是指对一些抽象性、概念性强的事实材料,要尽量寻找其中所包含的实在而具
体的内容,从这个角度入手表现整个事实的新闻价值。“虚中觅实”找角度对改进会议报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改进会议新闻写作的重要出路之一,是要学会找出这一个与那一个会议之间实在的“不同”。因为只有具体的不同,有特点有内容的不同,才能构成新闻,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
6. 《万国公报》
【答案】《万国公报》是指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销量最大、影响最大的一份由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其前身是1868年于上海出版的《中国教会新报》,由林乐知创办、主编,主要撰稿人有李提摩太等。该报在内容上,用大量篇幅刊登时政评论,选录一周的《京报》,刊载商业行情,介绍科学知识; 为帝国主义侵略辩护,鼓吹西方思想改造中国,其目的是将中国完全置于西方的控制之下。《万国公报》的读者对象由基督徒扩大为鼓吹中国变法的社会各界人士,皇帝也经常阅读该报,对于维新变法的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该报反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其目的是希望中国的社会改革沿着殖民化的道路发展。
二、简答题
7. 分析下列消息,说明主体是否回答了读者要提出的问题,应该回答哪些问题。
附材料:
我国合资铁路达万余公里
本报讯截至1999年底,我国的合资铁路已达1.2万余公里,占中国6.9万公里铁路总里程的近五分之一。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出台鼓励铁路建设投资多元化政策,使中国的各类合资铁路有了巨大发展。现有合资铁路100余条,最长的北疆铁路2000多公里,最短的南京城北环线12.9公里。
据新华社消息,到1999年底,中国正式开通运营的合资铁路达47766公里。完成年货运量7295.9万吨,年客运量527.5万人次,且75%的周转量进入了国家铁路网。[华生)
(2000-08-30见报)
【答案】看到此消息的导语“截至1999年底,我国的合资铁路己达1.2万余公里,占中国6.9万公里铁路总里程的近五分之一”,读者至少会想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哪些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合资铁路;
(2)主要合作者是哪些国家,合作渊源和前景如何;
(3)介绍一个典型的合资铁路项目。
由此来看,此消息的主体并没有回答读者想了解的问题。
8. 新闻写作中交代新闻背景如何才能详略得当?
【答案】新闻背景作为烘托主题的绿叶,越来越受到新闻界的重视、读者的关注。新闻背景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原因所作的说明。尽管不是每条消息、每篇通讯都要交代背景,但作为一个新闻事件,却经常需要靠必要的背景材料来为它作阐述和补充。
背景材料要运用得好,必须根据新闻的需要而确定,既要做到紧扣主题,言简意明,又不能以旧代新,以客代卞。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运用对比性手法烘托新闻主题时,选用背景材料的反差越强越好。对比性新闻背景是对
事物进行前后、左右、正反的对比,以突出新闻事件的意义,或更深刻阐明主题的背景材料。选用反差强烈的新闻背景作对比,既可以揭示新闻事实之间的关联性和规律性,凸显新闻事实的现实意义或历史意义,又可以使读者对新闻事实了解得更加深刻和完整。
(2)运用说明性手法烘托新闻主题时,背景材料要根据新闻题材安排得详略得当。选用说明性新闻背景可以更加清楚地介绍新闻事件的政治背景、历史演变或环境变化,说明事实产生的原因,以及与周围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一般而言,消息中的背景材料力求“短小”,深度报道中的背景材料力求“翔实”。
(3)运用注释性手法烘托新闻主题时,背景材料选用要尽可能地考虑帮助读者获得更多的信息。一篇新闻必须要让读者看得懂,这是所有新闻报道包括时事报道的底线。注释性新闻背景就是帮助读者看懂新闻内容,增长知识、增长见识的背景材料。运用注释性新闻背景,能够起到使时事内容被读者了解、理解和接受的作用。特别是对时事新闻所涉及的一些新名词、新概念和专业术语作出注释,才能让读者获得便于理解的有效信息。
(4)综上所述,选用新闻背景材料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根据新闻主题和表现体裁(消息或通讯)灵活选用。由于背景材料是新闻的从属部分,交代背景无非是为了衬托和说明新闻事实,因此,背景材料不应太多,否则会造成新闻枝蔓芜杂; 在份量上不宜超过新闻事实,以免主次颠倒,掩盖或冲淡了新闻事实。
9. 简述谣言和恐慌在社交网络中是怎样传播和扩散的?
【答案】(1)网络谣言的成因与对策
谣言是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社会谣言则是指围绕社会的某个公共事务所产生的谣言。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逢释。谣言没有真假之分,因为是未经证实的信息,所以无法确定谣言的真假。谣言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存在,在新媒体诞生之后,谣言的数量更多,传播的范围更广。因此主要分析谣言在网络社区中传播和扩散的成因和对策。
①网络谣言的成因
a. 互联网自身属性因素
互联网自身具有匿名、开放、公平、传播迅速等特性,造谣者只需找到合适的“作案地点”一一人气较旺的社区、网站,即可利用它在短时间内广泛散布谣言。
b. 数量众多的“易感人群”
谣言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开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造谣者抓住了部分网民猎奇心理、仇官情绪乃至低级趣味,投其所好,制造敏感话题。网民受其蛊惑,不自觉地成了谣言的传载者。
c. 别有用心的谣言制造者
利用网络传播谣言,违法成本低。谣言制造者为达到泻一己之私愤、牟取小正当利益等目的,在互联网上恶意散播谣言,挑起网民公愤、扰乱社会治安、引发民众恐慌。
d. 部分互联网企业责任缺失
网络媒体作为开放的传播系统,信息流动性更大、更快,为追求时效性,往往忽略传统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