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橱窗式导语
【答案】橱窗式导语,是指由典型事例构成的导语,有如橱窗展示样品,多用于综合性新闻。其特点在于:它不是靠描写或议论,而是靠讲故事吸引读者。写入导语的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有如一只只小小的麻雀,五脏俱全,可供解剖。通过讲述这个典型事例,读者可了解事物的细微部分,获得具体的印象,受到感染,为之感动,产生兴趣,进而由感性认识转入理性思考。
2. 硬新闻
【答案】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包括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时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银根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3. 新闻特稿
【答案】新闻特稿是指以报道新闻事件为其主要内容的特稿。它涉及的范围极其广阔,政治冲突、建设成就、社会矛盾、政府举措、刑事犯罪,及一切构成人们关注热点的新闻事件都会成为特稿的报道对象。新闻特稿通常担负两个最为重要的任务,一是向读者提供新闻事件详细过程的描述,帮助读者了解新闻事件的细节,让读者去切身感受新闻事件; 一是向读者提供对新闻事件的深入的解释和分析,帮助读者去认识新闻事件的复杂性,让读者深刻地理解新闻事件。
4. 倒金字塔结构
【答案】倒金字塔式结构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是指主体本身按材料的重要程度由前至后依次展开,即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消息的最前面,次重要的内容放在稍后的段落里。其的特点是:根据事实的重要程度来决定段落顺序; 它要求把最重要、最新鲜或最精彩的新闻事实放在消息的开端,即新闻导语里面。其他事实也是按先重后轻、先主后次的顺序来安排; ‘白的导语一般采用是“部分要素导语”,在导语中突出一两个新闻要素,突出最吸引人的内容:对事件过程的叙述比较简略、简练:各段之间往往有逻辑上的联系。
5. 完整情节事实
【答案】完整情节事实是指完整表现行为形态演变环节的事实。它具有明显的事态起因、中间变动环节和结果。通讯在报道一件复杂的事件或报道一个人物时,仅有一个典型的完整的情节事实
难以说明问题,常常围绕主题选用多个完整的情节,以达到多侧面、深层次地表现事件或人物的目的。
6. 故意失实
【答案】故意失实是指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事先明知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却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有意为之所导致的新闻报道失实。这类失实从性质上看是比较严重的,所造成的危害常常也比较大。通常表现的形式有如下三种:①某些作者出于不正当的动机或需要,故意捏造事实、虚构情节,甚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②媒体或者报道者分不清宣传与新闻的界限,为政治宣传的目的,或为追求政治宣传的效果,离开客观事实,而去刻意制造典型,或者任意拔高; ③媒体或者报道者不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完全从是否对自己有利出发来选择事实、报道新闻。
二、简答题
7. 风貌通讯具有怎样的特殊价值?
【答案】风貌通讯又称为“旅行通讯”,以采访者旅行见闻的视角反映社会变化和风土人情的通讯。风貌通讯基于本身的特点和特殊价值,成为现代人喜闻乐见的一种新闻体裁,其特殊价值主要表现为:
(1)风貌通讯伴随着采访者的足迹,以通俗的语言,熔纪实、写景、言情、说理于一炉,记录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广泛的社会现象和时代风俗,带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历史画面感,并能反映和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
(2)风貌通讯以其广阔的报道视野、生动的感性素材和无拘无束的个人写作风格吸引着读者,它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漫游天下,既可了解世界,又可感知时代,为现代人所喜闻乐见。
8. 采写人物通讯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笔写真人”是最难的,同样,要写好一篇人物通讯也是具有很大难度的,记者在采写人物通讯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新闻人物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
在新闻人物的选择上通常有两点要求:①能体现时代精神; ②能对人民群众有启发、激励作用。 人物通讯的采写对象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不变的尺度是他们的生活理念或人生教训切中社会话题,能吸引受众目光,并能从正反面引导社会舆论,为读者树立一个认识世界和判断社会价值的坐标系。
(2)凸显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其思想发展的过程。
人的心灵具有相似性,易于沟通,新闻人物的精神、思想情感是最容易感染他人、震动心灵的。在人物通讯的采写过程中,既要下功夫去捕捉、挖掘典型事实,又不仅仅着眼于报道事实本身,而是通过事例去表现人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轨迹。
(3)通过讲述和再现人的行为,表现人物的个性。
只有通过讲述人物的故事,把这个人物有代表性的谈话、行为和情节表现出来,人物的性格和心灵才能再现出来。因此,人物通讯中要求较强的故事性和情节感,记者在采集素材时,要特
别注意捕捉以下材料:①人物的骨干事例; ②凸显人物精神面貌的个性语言; ③具有代表性的细节。
(4)在社会生活的矛盾中表现人物。
表现一个人物,常常要抓住关节点的事实,也就是矛盾点的事实,看这个人在众多矛盾中如何做出了别人难以做出的选择。抓住矛盾点表现人物,在与读者沟通心灵方面具有普遍的规律。
9. 解释性报道兴起的原因和采写特点有哪些?
【答案】解释性报道又称背景新闻,是典型的分析性新闻,也是典型的深度报道。解释性新闻的特点,在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重点回答“为何”。
(1)解释性报道兴起的原因
解释性报道从20世纪30年代引起重视,半个多世纪以来,解释性新闻己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报道方式。解释性报道兴起并发展的原因在于其重要性和特殊性。
自从20世纪30年代解释性新闻引起重视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解释性新闻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报道力式。日本著名新闻学者新井直之教授曾指出:“今后的报纸,解说的重要性将日益增加。如果说,报业史的第一阶段是‘政论报纸’的时代,第二阶段是‘报道报纸’的时代,那么,今后即将到来的第三阶段就可能是‘解说报纸’的时代。”“解说报纸”时代,是以解说一一解释性报道为主的时代。这一切都说明,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几乎所有的新闻媒体都想在解释性报道方面一显身手。
①解释性消息侧重于分析新闻事件的因果关系,是一个总体的通俗化处理过程。
解释性消息因其提供的是全局性背景,说明的是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自然界的某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所以它可以使新闻更易理解,从而也更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
②解释性消息通过对信息的综合与梳理,可以有选择地为读者提供事件或间题的“全像”。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信息多如洪水。然而,它们往往又是支离破碎、不连贯的,令读者难以把握。面对这种情况,媒体有义务提示重点,并就某一事件、某一问题,对繁杂无序的信息进行梳理、加工,发挥新闻信息讲解员的作用。解释性报道,包括解释性消息,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式。
③解释性消息探究事件或问题产生的根源,其“发言”更富启迪作用,也更具建设性。
分析性消息的特点之一是主观色彩外化,言论功能较强。而解释性消息因其重点分析、解释“原因”、“为何”。所以,它可以集中、系统地进行事理或病理探测。换言之,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提出问题、说明问题,从而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提出建议。
(2)解释性报道的写作特点
①要有大背景意识写作解释性新闻,记者必须善于调遣和使用大背景,即全局性背景。在这一点上,它与一般新闻中的背景有区别。一般新闻中的背景材料,其地位大多为从属性,为说明、补允、烘托新闻事实服务。在解释性新闻中,背景性事实反客为主,新闻的焦点集中在背景分析上面,背景的任务不是解释新闻事件的某一部分,而是用来诊释新闻事件的整体,即“大背景”。大背景意识要求记者将新闻事件放到一定的历史之中去观察、分析它产生的必然性,这是背景选材的大时空观。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