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44新闻传播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学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1927年国民党新闻统制的主要措施,其核心是什么?

【答案】1927年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后,立即实行以统制为本的新闻政策,并利用政权的力量、通过法律手段,很快就建设起一个以统制为本的新闻法律制度,简称新闻统制制度,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制定新闻出版法令,剥夺进步报刊新闻自由权。

国民党独裁政权建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新闻出版的法律和条例。这些法令对报刊的出版、内容、发行等均有极其苛刻的规定。

①创办报刊要事先登记,报纸付印前需送有关方面审查,凡“宣传共产主义及阶级斗争者,,,“反对或违背本党主义政纲政策及决议案者”,“妄造谣言以淆乱视听者”均被视为“反动的宣传”而将受到严厉处罚。

②一些法令还规定:“各报社刊新闻,须以中央通讯社消息为标准”,凡是不符合标准的新闻,对国民党“有不利影响之消息”,“应扣留或删改。”而且,这些法令的许多条款意义含混,由执法机关任意解释,使得报刊动辄得咎。

(2)实行严厉的新闻检查制度。

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曾再三申明“保障新闻自由”,“取消新闻检查”,以显示其“开明”,其实,这纯属国民党企图笼络人心的权宜之计。检查官可以任意删改稿本,而且删改之后不许留空白,必须衔接起来,使读者看不见检查删削的痕迹。这种蛮横恶劣的检查方法,曾引进步人士的极大J 质慨。

(3)残酷迫害甚至杀害进步报人。

国民党实行残酷的血腥恐怖统治,豢养的大批特务流氓四处活动,干着恐吓、绑架、暗杀等无耻勾当。捣毁、查封进步报刊,逮捕杀害进步报人之事屡有发生。

国民党的新闻控制是极其严酷的,与清王朝以及北洋军阀政府的新闻控制在本质上一脉相承,核心是建立起一个以统制为核心的新闻法律制度。封建专制制度是扼杀新闻言论出版自由的社会政治根基。

2. 简述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在广州的办报活动。

【答案】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在广州的办报活动包括:

(1)英文商业报刊在广州的出版

①1827年11月8日,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纪录与行情报》创刊。1828年,该报

改名为《广州纪录报》。该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商人伍德为第一任编辑,撰稿人有马礼逊、施赖德等。《广州纪录报》是一张商业性报纸,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占主要篇幅。《广州纪录报》上关于中国的新闻和材料占相当多的篇幅,曾竭力为鸦片贸易辩护,攻击中国官员对外国人傲慢无礼和无视外商利益,主张英国政府对中国采取强硬政策。

②《广州周报》创刊于1835年9月12日,周刊,每周六发行,为广州另一家颇有影响的英文报纸。该报为英国自由贸易派商人所办,在经济上受到当地洋行的支持,不断抨击东印度公司垄断对华贸易,并与亲东印度公司的《广州纪录报》展开过激烈争论。《广州周报》对中国问题非常关注,林则徐在禁烟运动期间组织翻译的“澳门新闻纸”,内容大多译自《广州周报》。

③美国人在广州创办的报刊,主要有《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中国丛报》等。《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是美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于1831年7月28日创刊,由美国商人伍德创办并任编辑,1833年9月底停刊。英文月刊《中国丛报》第一期出版于1832年5月31日,由美国第一个来华的新教传教士裨治文创办并担任第一任主编。该刊大量、详尽地报道与评述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地理、历史、风俗等各方面的情况,有关宗教的文章很少。

(2)在广州出版的宗教性中文报刊1833年8月1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每期约十二三页,楷书木刻,连史纸印,中国线装书本形式。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他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虽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己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姐等各个方面,宗教内容已在次要地位,这与它在中国境内出版有一定关系。1834年1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发表《新闻纸略论》一文,全长331字,叙述了报纸的起源、新闻自由和当前西方一些国家的报纸出版情形。目前所见最后一期出于1838年7月。

3. 简析“作为框架的新闻”。

【答案】“框架”是指考察人的认知与传播行为的学术概念,最早见于人类学家G. 贝特森于1955年发表的论文《一项关于玩耍和幻想的理论》中。在这里,框架是指就如何理解彼此符号,传受双方相互约定的诊释规则。

但对新闻框架研究产生了直接影响的是社会学家E. 戈夫曼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在这部著作中,戈夫曼明确为框架做出了这样一个定义:“框架是指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框架有双重含义:

(1)框架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我们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

(2)我们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对新事物的认识。由此而言,戈夫曼的“框架”概念与皮亚杰的“基模”概念有着高度类似性,两者都用了“认知结构,,这一核心词来界定自己的概念,都认为它们既是过去的经验或知识的积累,同时又是人们处理新信息、认识新事物的一种导引机制或者“建构”机制。

4. 怎样理解“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

【答案】(1)社会规模的扩大,打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得世界各地的任何重大变动都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发生直接的关系。人们不但需要了解本地的情况,还必须关心世界各地的重大事变。

(2)社会急速的变动,各阶级之间斗争的激化,使得社会每日每时涌现出大量新闻,而人们为了适应这种变动的需要,不得不去追逐新闻。

(3)社会分工的精细,使得每个生产单位都不能埋头生产,只有在首先摸清与它有关的一切企业生产情况的前提下才能生产。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迫切需要大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且各阶级、各派政治力量、各种职业,尽管抱有不同的动机,对世界上的重大事件都表现出共同的关心,这是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代所不可比拟的。

(4)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各类学校大量地兴办起来,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准在提高,客观上为报纸创造了读者群。

(5)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使城市化程度迅速提高,城市人口大大增多。这就便利了报刊的新闻采集和发行。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要求各企业之间紧密协作,工厂就需要相对集中并靠近交通要道。这就使城镇大量地兴起,城镇人口急剧增长。

(6)交通、通讯的的迅速发展保证了新闻采集、发布的迅速及时。交通、通讯是资本主义制度商品经济的输血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交通、通讯的发展特别迅猛。

(7)印刷、纸张等工业的日趋发展,保证了报刊的物资需要。

(8)资本的原始积累在增加,资本的集中加速,使资本家有可能独资或合资办报刊。资本家为推销商品,需要大量地刊登广告,报纸从广告中可以获得大量利润,使报纸成为有利可图的企业。

5. 简述资产阶级革命后政党报刊的特点。

【答案】资产阶级革命后,各国报业无论发展快慢,均经历了一个政党报刊为主的时期。英国的政党报纸在资产阶级革命后从1688年到1855年廉价报纸兴起以后才衰落,经历了167年时间。法国大革命后,政党报纸长期居于统治地位。随着议会民主和多党政治体制的确立,新闻出版成了党派间争权夺利的工具,不同党派纷纷创办或控制报刊作为政治斗争工具,宣传政见,争取舆论,甚至党同伐异,激烈论战,政党报纸实质上不过是宣传工具。但也有例外,如英国的《泰晤士报》一边接受政府津贴,一边直言不讳地抨击国王和大臣们。本着为人民负责的原则,它在倡导舆论,反映人民心声上贡献突出。另外,在美国政党报纸的第二时期,杰斐逊所坚持的新闻自由政策对世界各国的民主政体的影响是巨大的。

6. 辨析:新闻自由是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报道新闻的自由。

【答案】这种说法是对新闻自由的一种误解,具体分析如下:

(1)新闻自由是一种权利,这种权利属于人民所有。1982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冲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