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身的法律地位、政治地位及其与国家和社会相互关系的自我觉悟,是一个国家过渡到公民社会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大学生公民意识是统一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意识这一范畴之下,是我国公民意识的具体表现之一。 大学生是我国重要的人才资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实现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合格公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是当前高校德育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西方是公民意识教育的发祥地,代表性的公民意识教育理论有道德发展理论、价值澄清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国外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经验是,第一,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第二,重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理论的研究;第三,采取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方法。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主要起始于改革开放后,大约经历了理论萌发、理论发展、理论繁荣等三个阶段,对“公民意识”的概念、结构、构成,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意义、方法等进行了逐步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理论。
目前,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总体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爱国情感浓厚却对我国的国情、历史传统和现行政治制度缺乏系统地了解 ;第二,高度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但又存在政治意识弱化、社会主义理论功底不高、对马列主义等有关社会主义理论书籍缺乏兴趣的现象 ;第三,对民主与法制的诉求有着强烈的愿望,但却法律知识缺乏、责任意识淡漠和法律行为践行不足 ;第四,有较好的道德理论素养和对公德意识的重要性的清楚认识,然而却缺乏有效道德实践、甚至有拒斥公德约束的逆反心理 ;第五, 敢于挑战传统和权威与缺乏理性和毅力并存 ;第六,自我意识强,但自制能力和作为公民的主体意识较弱。形成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的成因主要是:一、社会大众、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及大学生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问题存在认识误区;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存在缺陷;三、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存在不足;四、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缺乏系统的指导原则 。
本文结合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现状,提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加强的内容包括国家意识 教育、社会主义意识 教育、法律意识 教育、社会公德意识 教育、创新意识教育、主体意识教育等六个方面。在分析形成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成因的基础上,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对策体系。一是明确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推行思路;二是遵循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三是确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施战略;四是充实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五是创新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方法。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提出的将公民意识教育作为大学德育中一个独立的子系统加以推进的思路,阐述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规律、实施战略,提出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对策等,在我国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领域的应用理论研究方面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方面具有创新价值 。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搞好这项工程即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意义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