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公路建设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生态价值损失测评

关键词:高速公路,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价值损耗测评,神木府谷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以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的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态价值损耗和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开展公路建设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生态价值损耗估算对实现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相互协调、促进公路交通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解疑遥感影像、提取DEM数据、数字化相关图件以及收集统计资料等途径获取研究数据。然后利用综合指数法,从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污染负荷指数五个方面,对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得到研究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建议;同时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出发,对神府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价值损耗进行测评。
通过以上方法,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1) 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通过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得到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为“较差”,并得到研究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公路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和采取的措施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同时,考虑到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公路建设自身的特点,可以得到研究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研究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同时,公路建设改变了原有部分农业用地的功能,减少了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同时也会造成一定数量的拆迁,增加搬迁居民的负担,对搬迁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修筑公路需挖填大量的土石方,必然会破坏原有的沙漠植被和地形、地貌等自然景观。鉴于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①设计时,为减少占用耕地,可采用挡土墙收缩坡脚,以节约用地;对于天然河流,尽量不改变水流方向,不压缩、堵塞、阻隔河流;路面水、边沟水排入一定的区域,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不随意排入公路两侧的水体和土壤,以免污染周围的水土资源。②施工时,尽量减少区域水土流失、减少较大开挖与填筑带来的不利影响;严格控制开挖量,对工程开挖造成的土层裸露须及时加固,路基土石方工程结束后立即植草、护坡,以保证植被尽快恢复;对弃土场位置将统筹安排,尽可能选择荒地,并及时对弃土方进行压实,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整平还田。同时,取土坑应选择在凹地、荒地上,尽量不占用耕地;临时占地要注意选择在荒地上,工程完工后,及时恢复植被。
(2)生态价值损耗较大
除建设用地外,其它各类型的用地,如林地、草地、耕地、水域等的生态价值都是减少的,并且从整体上来说,公路建设后,研究区域的生态价值都是损耗的。具体情况是:在公路建设前期,研究区的生态服务价值为16 978.54万元,建成后该区的生态服务价值为16 874.09万元,公路建成后比建设前生态服务价值减少了104.44万元。其中,草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损失最多,为49.22万元;耕地的次之,为23.96万元;林地的生态服务损失价值为14.01万元;未利用地的生态服务损失价值损失最小,为3.56万元;而建设用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损失不降反增,由公路建设前的17.33万元增加到建设后22.50万元,大约增加了5.17万元。其主要原因是:建设前该区域的林地、草地、耕地、未利用地和水域,在公路建成后,都转化为交通用地,即建设用地,而建设用地单位面积的生态价值远远小于林地、草地、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