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904心理学基础[专业硕士]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本主义心理学
【答案】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思想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的第二势力)本能的生物还原论,因此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和布根塔尔等人。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人本主义还相信,人都是单独存在的。心理学家应该对人进行单个的测量,而不要把他们合并在不同的范畴之内。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认为正是人们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进行了批判。但是,由于他们错误地理解了人的本质,把人看成人性的人,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他们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某些描述,常常是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出发的。此外,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主张还带有纲领的性质,他们对自己所使用的名词缺乏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具体说明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因而使他们的理论难以得到检验。
2.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答案】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是脑内神经信号传递的一种主要形式。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梢时,有些突触小泡突然破裂,并通过突触前膜的张口处将存储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当这种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后,就迅速作用于突触后膜,并激发突触后神经元内的分子受体(另一种化学物质),从而打开或关掉膜内的某些离子通道,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实现神经兴奋的传递。
3.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答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指不对咨询者的行为做任何评价,但要真诚投入感情与其交流,给予来访者以积极的关注,使其能自由发掘他的全部概念和经验,从而形成一致的自我概念。
罗杰斯在他的自我理论中提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他认为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对爱,尊重,同情和关怀这一类情感的需要,称为积极关注的需要。但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往往只有在个体做出社会赞许行为时,人们才会关注他,其关注需要才能得到满足。这种关注被称为有条件积极关注。罗杰斯认为这种有条件关注使人们被迫否定自己对经验的体验而迎合他人的标准,造成自我和经验间的分歧,最终可能导致顺应不良。所以在他的心理治疗中,主张无条件的
积极关注。
4. 前摄抑制
【答案】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识记和回忆起干扰作用的现象。在一个实验中,让被试识记四个无意义音节表,然后分析对每个字表的遗忘情况。结果是对第一个字表(即首先识记的)遗忘最少,第二个字表次之,第三个字表又次之,对第四个字表遗忘最多。这一结果表明,在对无意义材料的识记中,前摄抑制是造成遗忘的重要原因之一。至于对有意义的材料的识记,由于联系较多,较易分化,受前摄抑制的影响可能较少。
5. 社会助长
【答案】社会助长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与“社会抑制”相对,是指个体因他人在场而提高活动效果的现象。特里普利特1898年发现,多人同时参赛自行车竞赛,比单个运动员分别计时参赛速度要快。后来的许多实验,如F.H. 奥尔波特的五种工作方式、特拉维斯的追视盘工作等均证实了这一点。同期研究中,亦发现社会抑制现象。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扎琼克(扎荣克)通过现场实验提出优势反应强化说。他指出,有他人在场可提高个体的动机水平,而动机水平的提高,可增强优势反应(己经学习和掌握得很熟练的动作),抑制较弱的反应(不熟练或复杂的智力活动),因此既可能对个体活动产生促进作用,亦可能产生促退作用。以后的许多研究者深化和发展了这一假说。有学者认为,社会促进效应是透过活动者的竞争动机和对他人评价的认识实现的。
6. 意识流
【答案】意识流是指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一种对心灵本质的阐释。认为意识不是割裂的片段和静止的状态,而是整体的经验和川流不息的历程。意识的主要特点有:意识是属于私人的,每一思想总属于特定个体所有; 意识是常变的。每一种意识状态仅出现一次,不能重返; 意识是连续的。意识是一个经常变化而永不中断的过程; 意识是有选择的,可能有效的刺激只有一小部分进入意识。意识流学说虽对实验心理学有负面的影响,但却对心理学中元素主义进行了批判,也成为了现代文学和艺术创作的一种技巧。
7. 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答案】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区别在于:
(1)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识记和回忆起干扰作用。在对无意义材料的识记中,前摄抑制是造成遗忘的重要原因之一。至于对有意义的材料的识记,由于联系较多,较易分化,受前摄抑制的影响可能较少。
(2)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保持和回忆起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的安排以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种种条件的制约。研究表明:在先后学习的材料完全相同时,后来的学习即是复习,不会产生倒摄抑制。在学习材料由完全相同向完全不同逐步变化时,倒摄抑制的作用也随之逐渐变化。在学习两种不同材料时,如果后来
学习的材料在难度上不同,倒摄抑制的作用也就不同。
8. 功能固着
【答案】功能固着是指一个物体经常用于某种特殊的功能而使人们把该功能固定于这种物体的现象。如盒子是装东西的、笔是用来写字的等。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常常难以摆脱物体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不能灵活地解决问题。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第一次发现并用实验加以验证。他要求被试使用五种熟悉的工具解决五个新问题。实验组在解决问题前对工具的习惯用法进行了练习,增加了功能固着的倾向; 控制组则直接解决问题。结果是控制组的成绩大大超过了实验组。克服功能固着需要功能变通,即人们灵活地使用己有的工具或材料,使它们服务于当前解决问题的目的。功能变通一方面要求解决熟悉物体的不同功能,另一方面也要具有思维的灵活性。
9. 注意稳定性
【答案】注意稳定性是注意的品质之一,也叫持续性注意。它是指人能够将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注意的持续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用警戒作业来测量,这种作业要求被试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地完成某项工作,并用工作绩效的变化做指标。这种品质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10.归因
【答案】归因是指对他人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解释和推论其性质或原因的过程。归因是成就动机的决定因素,归因理论有三个维度:①内外因维度: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 ②稳定性维度: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均有稳定性和易变性因素。如人的情绪、努力程度、态度及心境易变,而人格特点、能力、品质则会在长时间保持稳定; 在外部条件中,工作性质与任务难度相对稳定,像气候条件、人事关系则易于变化; ③可控性维度:个体能否控制其行为的动因。如果是可控的,表明个体可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行为及其结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可作出不同预测。如果行为动因是不可控的,如智力因素、工作难度等,那么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其对未来行为的预测相对准确。
1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答案】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是一种广泛使用于婴儿认知研究的实验范式。习惯化是指由于刺激的重复的出现,儿童有机体就逐渐减少对它的反应强度,也就是不再引起它的注意。这表现在注视时间的减少、心率降低、呼吸变缓和吸吮奶嘴的频率的变化等。去习惯化是与习惯化相反的过程,是指习惯化发生后,一种新的刺激出现,又使有机体的反应恢复到一种较高的水平的现象。
12.多元智力理论
【答案】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 , 1983)提出的。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