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904心理学基础[专业硕士]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心理发展
【答案】心理发展是个体或种系的心理从发生、发展到死亡的持续的规律性变化过程,指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在心理科学中,心理发展一般是从心理的种系发展和心理的个体发展两个方面认识的。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于是也就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2. 动机
【答案】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指引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动机要求活动,有生理和心理的活动。动机由内驱力和秀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
3. 学习风格
【答案】学习风格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学习风格是灵活的个人喜好、习惯或者个性特征。学习风格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风格进行了考查。如考伯(Kolb )根据学习风格的知觉和加工动力特征,将学习风格划分为:善于想象的、善于吸收的、善于逻辑推理的、善于调和的。善于想象的学习者就是吸收具体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并把他们所看到的进行概括。善于吸收的学习者则从抽象的观念出发进行思维加工,他们边思考边看。善于逻辑推理的学习者从经验中抽象出信息并进行积极加下,他们从一个观念出发然后通过试验验证它。善于调和的学习者感知具体的信息并积极地加工,他们是感觉者、试探者和操作者。学习风格的构成和组成比较复杂,它不是指学习内容本身,而是个体如何运用自己所偏好的方法、习惯。
4. 依恋
【答案】依恋指婴儿和照看人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表现为婴儿和照看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一般可以分为安全依恋型、逃避型和
矛盾型。依恋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前依恋期、依恋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期。
5. 社会惰化
【答案】社会惰化是指在群体中与许多人共同完成一项工作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在人们的观念中,参与一项活动的人数与每个个体的活动效率应该是成正比的,所以才有“人多力量大,好办事”的说法。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心理学家达谢尔(J.F.Dashiell ,1930)曾用实验的方法测量拔河比赛中每个人的用力水平,结果发现,如果一个人独自拔时,平均拉力可达63千克; 两人一起拔时,每人平均拉力下降到了59千克; 3人拔时继续下降为53.3千克; 8人拔时人均仅剩31千克。1988年,杰克逊等人(J.M.Jackson )总结了49项同类研究,涉及被试总数超过4000人,得出的结论是,当一起完成一项共同活动的群体规模越大,个人所做的努力水平就越低,当群体人数达到8人时,个人努力的程度只有单独工作时的80%左右。在一定范围内,随群体规模增大,个人努力水平还在继续下降。此现象为社会惰化现象。
6. 似动现象
【答案】似动现象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常见的似动现象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和运动后效等。例如:夜空中的月亮是静止不动的,而浮云是运动的,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看到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似动现象可能与知觉的交互作用有关。
7. 心境
【答案】心境(mood )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一般的情绪反应持续时间短则几秒钟,长则几小时,但一种心境可以持续多个小时,甚至很多天。在这段时间里,这种愉快、喜悦的心情仍影响着人的各方面的行为。在他看来,仿佛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染上了快乐的色彩。相反,心境忧伤的人,在这段时间里所看到周围的一切都带有忧伤的色彩。心境不同于其他情绪状态的显著特点是:它不具有特定的对象性,即不针对任何特定事物。它是一种带渲染性的情绪状态。人的心境跟生物节律有着密切关系,心境还表现出周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8. 婴儿的分离焦虑
【答案】婴儿的分离焦虑是指婴儿在与父母分离或面临分离的威胁等情况下,表现为恐惧、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反应。这种分离焦虑几乎与婴儿和主要抚养者依恋的建立同时发生。其产生与婴幼儿的认知能力、应付情境的能力以及依恋关系的性质等因素有关。
英国学者鲍尔比1973年研究认为,婴儿的分离焦虑发展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反抗阶段。与亲人分开后,婴儿非常不安、悲伤,竭力想回到亲人身边,有大哭、四肢乱动等动作。
(2)失望阶段。婴儿感到无法招回亲人,反抗行为减少,表情迟钝,动作减少。
(3)超脱阶段。此时婴儿会接受别人的照料,能比较正常地活动,但当母亲或其他亲人来看他时又会表现出不安、哭闹。
9. 比率智商
【答案】比率智商是智商的一种形式,是表征个体智力发展相对水平的一种指标,斯坦福一比内智力量表首次采用。计算公式为
年龄或智力年龄,CA 表示实足年龄或实际年龄。
比率智商依赖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值。其局限性如下:
(1)心理年龄不可能永远随实足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一定的年龄,再按这个公式计算就会得出智,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结论;
(2)若两个智力测验的标准差不同,所得的结果便不能进行比较。智力测验中己较少使用,由离差智商代替。
10.隐蔽观察者
【答案】隐蔽观察者是由希尔加德(1992)提出,是指受试者在催眠状态下存在着的较为真实的意识。希尔加德将催眠时被掩盖的真实的意识叫做隐蔽的观察者,指在催眠状态下,受试者并不因催眠师的暗示而完全失去自己。
他认为,催眠后人的意识分离为两个层面:第一个意识层面是,受试者接受暗示之后所意识到的一切新经验,其性质可能是失实的,扭曲的; 第二个意识层面是,催眠当时隐藏在第一个层面之后,小为受试者所意识到的经验。但它是受试者根据自己的感觉产生的,是比较真实的。由于催眠时受到暗示的影响,第二层意识被第一层所掩盖,致使受试者不能经由口语陈述出来。
11.激情
【答案】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与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有关,比如重大成功之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亲人突然死亡的极度悲哀、突如其来的危险所带来的异常恐惧等等都是激情状态。这时往往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例如,狂喜时眉开眼笑、手舞足蹈等。激情状态下往往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行为能力失去控制。因此需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控制情绪,调节激情中出现的不理智行为。
12.学习
【答案】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一概念有三个含义:首先,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学习是有机体获得新的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经过学习,有机体将出现某些可观察的行为变化,可以完成一些以前无法完成的事情。个体的行为变化可能是由经验引起的,也可能是由成熟、疲劳或疾病引起的。前者是学习,而后者不是学习。其次,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无论是外显的行为变化还是
,式中IQ 表示比率智商.MA 表示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