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824政治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就是指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绝对优势。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没有一定的量,就没有一定的质。控制经济命脉,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是国有经济保持主导作用的前提。生产资料数量及运行状况,与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控制力是成正比的。国有生产资料占优势,国有经济支配经济命脉,国有经济才能发挥主导作用。如果国有经济不保持必要的数量,不考虑企业大小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光卖尽,失去对经济命脉的控制力,而让非公有制经济占了统治地位,不仅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得不到保证,而且国家和社会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质上。质可以转化为量,更高的质代表更多的量。没有质的优势,仅仅靠落后的量是无用的,量的优势也是不能持久的。因此,在国有经济保持必要数量的同时,必须着重致力于分布的优化和质的提高。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把主要力量用于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和分布更加合理上。每一个企业和行业都要加速技术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降低成本。必须看到,不论任何行业和企业,不论其规模多么大,如果素质不高,长期拿不出好产品来,主体地位是很难保持的。所有国有企业的干部和职工,都要以对党的事业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来提高国有企业的素质,搞好国有企业。
2. 劳动生产率提高会提高商品价值总量和商品数量。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一般用每个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量(产品数量或价值量)来计算,或用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计算。公式为: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是综合反映企业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效率和劳动投入的效益的重要指标,是企业或部门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2)商品的价值量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价值量只同劳动时间相关。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具有较高生产率的活劳动,相对于生产率较低的活劳动而言,可以创造较多的使用价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较高生产率的活劳动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因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是指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了更多的使用价值,而在同一劳动时间中仍然凝结着相同的价值总量。因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提高商品数量(即使用价值量),但是并不提高商品价值总量。
二、简答题
3. 谈谈你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性质、道路的认识。
【答案】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过程中,中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1978年开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进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和伟大实践。
(1)改革的目的和基本任务
①改革开放是我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升级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改革的目的决定着改革的基本任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必须认真总结我国的历史经验,认真研究我国经济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要求,同时必须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解放思想,走自己的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完成这样的基本任务,就必须明确改革的性质,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2)改革的性质和方向
①在改革初期,《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明确改革的性质,实际上也为改革确定了方向,即我国的改革必须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坚持这样的方向是正确的选择,是改革取得成功的保证。
(3)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
目标、任务和性质确定之后,改革的道路、方式就具有关键的意义。与世界上其他进行改革的国家不同,我国走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在这样的道路上,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相互促进,相互统一。
在改革进程中,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紧紧抓住有利时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两手抓”,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有力地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顺利推进。在积极发展经济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注意稳妥,避免大的损失和社会震动。
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局部突破相结合。
既继承优良传统,又勇于突破陈规,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经验。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坚持统一规划,配套进
行。在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分领域、分部门、分地区、分行业等有重点、有步骤地不平衡推进。
③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我们选择受计划体制束缚较小的非公有经济进行突破,在允许、鼓励、支持、引导的政策下,使之加快发展,并在体制上、竞争力上对公有制经济的管理体制形成竞争格局; 再加快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体制的改革,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优势,很快便形成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所有制格局,并在管理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④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重视群众切身利益。
及时总结群众创造出来的实践经验,尊重群众意愿,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在深化改革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妥善处理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长期利益和近期利益的关系,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使改革赢得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从而为改革提供了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4. 简述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
【答案】(1)马克思生产价格理论的内容
①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卖。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②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卖。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在质的方面,生产价格只是同资本相联系,同活劳动没有联系。在量的方面,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即市场价格这时不再是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
③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并不排除各个企业之问利润率的差别。个别企业由于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它生产的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就会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从而能获得超额利润。
(2)马克思生产价格理论的意义
①它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即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
②这一学说也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生产价格理论从阶级整体上揭露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阐明了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是个别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而是两个阶级之间的阶级对抗。
5. 结合我国体制转轨期的实际,分析如何综合运用金融手段和财政手段来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
【答案】(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转轨,即从传统的、封闭的自然经济向现代化、开放化、市场化经济转轨。30多年的经济转轨是一个多层面的历史过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