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824政治经济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辨析题
1. 垄断消除了竟争。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垄断和市场竞争的关系可以简要地概括成:垄断产生于市场竞争,但它没有消灭竞争,并与竞争并存。两者的关系具体来讲:
(1)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垄断是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作为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但垄断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井存。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存在竞争的主要原因是:
①垄断没有消除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②不存在由一个垄断组织囊括一切部门、一切企业的绝对垄断。社会经济活动中仍存在大量的非垄断企业,它们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2)垄断下的竞争新特点
竞争引起垄断,但垄断的形成并不会完全消除竞争,而只是改变了竞争的具体日的、手段、形式和后果。
①垄断组织以垄断高额利润等特殊利益为竟争目标,而不是一般的平均利润,甚至不是一般的超额利润。
②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采用一般的和传统的经济手段,如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商品质量、改善经营服务等,更重要的是利用经济以外的手段,如政治的和军事的特殊手段,通过控制和利用政府等办法实现特殊的垄断利益。
③在竞争的主体上,分散的中小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已经让位于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④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内容,主要是垄断组织内部围绕市场份额、利润分配和领导权的争夺,以及垄断组织之间对市场份额、原料来源、科技成果等方面的垄断权的角逐,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斗争等。
⑤由于垄断组织力量强大,使竞争的强度更人、更为激烈并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总之,竞争产生垄断,而垄断又加剧了竞争。
2. 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时间通常可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因此商品通常分为两部分,即v 和m 。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任何物质商品的生产过程,首先是劳动过程,在劳动过程中资本家要工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用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 同时,劳动者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又形成商品
的新价值。如果形成的新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那么在商品价值中,就只有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者新创造的等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而没有剩余价值。即商品包含的新价值为c+v,这只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但是,资本家生产商品,目的不是价值,而是价值增殖,即生产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实际上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这时,商品包含的新价值必然有剩余价值的存在,即新价值包括c+v+m三部分。
二、简答题
3.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中的矛盾?
【答案】战后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从本质上来说,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协调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中的矛盾,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经济的游戏规则仍然以发达国家的利益为核心,许多制度安排未将发展中国家考虑进去。在现实世界中,发达国家拥有明显优势。发达国家内部的基本格局是美、日、欧三强鼎立。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及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较为接近,具备了进行对称协调的可能性; 加之国际间的商品、资金、技术、劳务等要素的流动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更增加了它们进行对等协调的必要性。这样,在世界范围内,国际规则的形成过程变成了发达国家集团与发展中国家的相互博弈过程。发达国家通过西方八国首脑会议或欧盟这样的组织在其内部形成共同的规则,并凭借实力优势将它们共同的内部规则延伸为世界通行的规则,主导着国际制度。
(2)国际组织在促进各国经济联系加强的同时,并没有找到一条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模式。因此,传统国际经济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作用在不断下降,要求它们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IMF 和世界银行面对日益全球化的资本,调控己显力不从心; WTO 的以西方新自由主义为指导原则的做法将增加后进国家参与全球化的风险。
(3)全球一体化程度低于区域一体化程度。目前全球缺乏统一的一体化规则,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全球竞争,一个国家尤其是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显得势单力薄。为了加强竞争实力,世界各地区的一些国家建立了区域经济组织,形成了世界多个经济中心。
(4)全球经济一体化规则最终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这种分配规则是否合理、公平,要考虑到资源的初始配置状况。然而作为这一规则的主要倡导者一一发达国家很少考虑到由历史原因造成的资源配置初始状况的不平等,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这种初始不平等。
可见,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经济协调的加强是大势所趋。但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关系表现为矛盾与协调并存,又因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协调作用是十分有限的,经过调节,! 日的矛盾得到缓解,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协调不断进行,也不断被破坏。因此,协调过后是更为剧烈的摩擦。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中的矛盾。
4. 简述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两重性。
【答案】(1)经济学中信用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范畴,指的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付
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活动日益频繁和深化,信用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以信用主体的小同可划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等。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信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信用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矛盾。
(2)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积极正面的作用有:
①信用可以增加投资机会、促进资本的自由转移,推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②信用可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促进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大企业得以迅速建立和发展; ③信用可以加快商品流转的速度、节省流通费用,并使非现金结算得到发展,大批交易可以不使用现金支付,大大地节省了流通中的现实货币量,从而加快商品流通速度;
④信用可以给居民提供新的投资渠道和金融资产的持有方式,可以使每个家庭把他们的消费按时间序列进行适当的安排,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
⑤信用有效地调节着国民经济运行,通过信用工具及其衍生工具对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进行适时、适度的干预,促使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信用制度把集中起来的闲置资本借给资本需要者,赋予其把资本投入于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价值增值的可能性,事实上增加了资本需要者的可支配货币资本,是一种资本创造过程。信用杠杆极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发展经济的引擎。
(3)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消极负面的作用有:
①信用可能造成虚假繁荣,加深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触发生产过剩的危机。银行信用使商业资本取得大量贷款,在商品尚未销售之前继续购买商品; 商业信用则使商业资本在商品未销出之前继续赊购商品,造成虚假的需求,误导产业资本盲目扩大生产,使大批商品积压在流通中,造成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从而导致生产过剩的危机;
②信用还会引发货币信用危机。当信用造成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尖锐化并发生生产过剩危机时,由商业信用引发的债务得不到偿还,商业信用急剧缩减,银行贷款难以收回,就会造成货币流通和信用的严重混乱,发生信用危机;
③信用刺激投机。投机者往往利用信用融通资本的机会,从事投机操作,牟取投机利润,结果引起流通秩序混乱,市场信号失真,生产盲日发展,加剧经济危机。
5. 简述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现代西方产权理论内容上的区别。
【答案】(1)产权理论主要有两种,即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现代西方产权理论。二者之间虽然有着某些共通点,但差别是根本性的。
(2)产权是一种法权关系还是经济关系。马克思研究的产权主要是经济意义上的产权,是指人们对财产占有上的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具体是指对人们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资料所有权。与此不同,西方产权理论所讲的产权则主要指法律意义上的产权,认为产权就是由法律规定和实施的对财产的排他性占有权,是法律创造和决定了产权,法权关系决定经济关系。显然,二者对产权的经济内容和法律关系的理解是不同的,甚至存在着截然相反的理论逻辑。
(3)产权是一种生产关系还是交易关系。马克思研究产权问题是以生产为基础的,把它归结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而西方经济学主要是“交换中心论,,,西力一现代产权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