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黑龙江大学社会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趋同论
【答案】社会趋同论认为现代化过程是所有社会、所有民族都将经历的普遍的进化过程,各国现代化都会经历同样的阶段,并形成大体相同的社会特征,即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组织管理上的科层化、城市化和文化的世俗化。社会趋同论的理论基础是工业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性,它所受到的批评是认为它忽视了文化的作用。
2. 有机整合(团结)
【答案】有机团结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研究社会现象中社会团结问题时一所提出的,现代发达的社会就像一个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其中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分工执行着某种专门的职能,因此涂尔干把这种社会中所出现的新的团结形式称之为有机团结。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有机团结是最基本的团结形式之一,有机团结指的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尤其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
3. 《社会分工论》
【答案】《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的第一本重要的理论著作,其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劳动分工正名,寻找引发社会失范状态的真正原因。在该书中,涂尔干详细地分析了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和引发的社会后果,他认为劳动分工的发展或工业社会的出现,既不像是孔德所说的那样是人类知识进步的结果,也不是像经济学家们所说的那样是人们长期以来不断追求劳动生产率或增加物质幸福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社会容量”(即人口的数量及关系)和“社会密度”(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们之间生存竞争小断加剧的结果。
4. 印象管理
【答案】印象管理,是指如何在他人心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的过程。或者说当人们观察他们时,他们应如何表现自己。在人际互动中,“不管个人在头脑中所具有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也不管他达到这个目标的动机是什么,他的兴趣始终是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他的反应。这种控制将主要通过影响他人而逐渐形成的限定而实现的,而且他能通过给他人某种印象的方式借以表现自己达到影响这种限定的目的,他给人的这种印象将引导他人自愿地根据他的意图而行动”。
5. 研究假设
【答案】研究假设是建立在对调查对象初步了解之上的,关于调查对象的特征及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推测性判断。
6. 操作化
【答案】在社会调查研究中,狭义的操作化是指命题和概念的操作化,即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之变为经验层的、能够直接测量的概念的过程。广义地,操作化也可以包括研究课题的具体化。
二、简答题
7. 简述社会流动的类型
【答案】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 狭义的社会流动,常常指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社会流动按其本身的性质来说,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结构性流动,其二是非结构性流动。
(1)结构性流动,是指经过社会革命或其它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发生的根本变化。在这种变动中,各个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2)非结构性流动,则是指在常规状态下社会分层结构所发生的变化。它是在一个社会的基本分层框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某些社会成员的阶级、阶层地位发生的变化。在这种流动中,一些人从较低的层次上升到较高的层次,另一些成员则由较高的层次下降到较低的层次。非结构性流动有以下三种类型:
①垂直流动垂直流动可以分为两种,即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影响向上流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a. 工业化水平;
b. 教育的发展程度。在一个社会工业化的过程中,由于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一些笨重的、危险的体力劳动逐步由机器来承担,同时,又会创造出一些条件较好的职业,如看管机器、处理信息等,这就为向上流动创造了条件。
②水平流动水平流动,是指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横向流动。同一水平线,是指两种职业在收入、地位、名声等方面基本相同。
③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代内流动,是指一个人一生中的流动。这种流动既可能是垂直流动,也可能是水平流动。代际流动,是指一个家庭中两代人之间的流动,即子女从父亲所在的阶层向别的阶层流动。
8. 简论转型期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答案】(1)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原因
①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和对城乡流动的限制使农业劳动力难以向非农产业转化,因而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中国农村社区人口众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人多地少的矛盾相
当尖锐。为了合理利用农村劳动力,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80年代初开始,大批的农业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
②80年代中期后,乡镇企业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趋向于饱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不可避免地要向城市流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需要从农村社区吸收大量的劳动力。
③8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放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限制。在农村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弹,被压抑的流动动机很快释放出来,形成了现实的流动行动。
④在许多农村社区,尤其是较为贫困的农村社区中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很低,因而对农村人口的外流产生了强大的推力。
⑤城市中的就业机会、较高收入、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对农村人口流动形成了强大的拉力。在这种推力和拉力的作用下,许多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
(2)农村社区人口向城市社区流动的后果
①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满足了城市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②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使农村社区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开始打破以前严格的城乡界限,农村人口小再被严格地限制在农村,他们可以进入城市就业和居住,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城乡界限,对缩小城乡差别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机制不健全
①农村人虽然可以流入城市,在城市中就业和居住,但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难以获得完全意义上的城市人身份和地位。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化的城乡界限远未完全打破,城里人对农村人的制度性排斥和文化性歧视仍然明显存在。
②许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还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缺乏对城市的犷解,缺乏关于城市中就业机会和生活方面的足够信息,甚至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不少农村劳动力来到城里后长期找不到合适和稳定的工作。
③过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剧了城市中的就业困难、交通紧张和人口拥挤现象,严重时还带来了犯罪增多的社会问题。
④许多农村劳动力来到城里后,在城里只能做一些脏、累、险的工作,其收入水平也相对较低。农村劳动力过多地向城市流动导致了在城市中正在形成一个由外来农村人口构成的新的贫困者群体。
9. 郊区化和后现代城市社区的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郊区化和后现代城市社区的发展说明了:
(1)在发达国家,在大城市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内部结构也进行着调整早在20世纪初,芝加哥学派在城市的区位研究中就发现了中产阶级远离城市中心而居住在郊区的现象,而将城市中心让给商业中心。这种人口从城市中心区迁移到郊区的现象被称为郊区化。
(2)促使中产阶级迁往郊区的原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