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吉林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801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道路。

【答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道路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的重要途径,而我国_元经济的关键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城镇化是对我国实现二元经济现代化意义重大。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②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二,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第三,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

第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③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要特别注意强化以下几点:

一是增加农业投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支撑。

二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支撑。

三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建设完备产业体系,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支撑。

四是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支撑。

五是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

(2)城镇化道路

发展中国家一般以农村城镇为中心,发展以当地资源为基础的小型劳动密集型工业,通过农村工业化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从而推动二元经济的现代化。

我国改变二元经济现状还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多层次多渠道的,既有离土不离乡,去小城镇就业; 义有不离土也不离乡,在经营农业的同时兼营家庭工业和家庭运输业等; 还有离土离乡,到城市就业; 其次,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顺序也是灵活的。就我国而言,农业剩余劳动力可以同时向第一、三产业转移,其中第三产业吸收剩余劳动力的潜力较大。所以,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此外,强调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非农产业发展,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现代化农业对经济增长能做出重大贡献。因此,改变_元经济现状的关键是如何把传统农业改造成高效率的现代农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即现代农业科技。因此政府投入农业的资金要向农业科技倾斜,帮助农业部门进行科技开发和推广应用,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2. 如何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答案】(1)现代市场体系

现代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它不仅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等商品市场,而且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

(2)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自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的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尤为显著。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①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商品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础,是国民经济

中物质产品和服务交易的基本场所和主要形式。要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就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消费品市场体系,使消费品的流通高效、畅通和有序,同时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生产资料市场,使绝大部分生产资料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在重要商品的产地、销地或集散地,建立大宗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并规范少数商品期货市场,以便沟通产销环节、平抑供求矛盾和减少市场波动。国有流通企业要转换经营机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并在完善和发展批发市场中发挥主导作用。要根据商品流通的需要,构造大中小相结合、各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并存、功能完备的商品市场网络,推动流通现代化。

②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就没有发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

③发展和完善技术和信息市场。随着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出现,科学技术和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作用日益突出。实践证明,技术和信息市场是促进科研与生产结合的纽带,发展技术和信息市场,可以使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及时向商品转化,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也强化了这些单位的实力,大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④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进行流动和交流的场所。建立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有利于运用市场机制,特别是工资机制调节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我国劳动力充裕是经济发展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就业的压力,要把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作为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出发点。要广开就业门路,更多地吸纳城镇劳动力就业。要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业转移和地区间的有序流动。要发展长期工、合同工、临时工等多种就业形式,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就业结构,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

⑤发展和完善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是我国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完善房地产市场,对于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带动相关产业、促进居民消费结构调整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⑥发展和完善产权市场。产权市场是能够提供企业产权交易等各类服务的市场。其发展能够活跃企业产权交易,丰富企业配置要素的方式,降低产权重组成本,有利于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优化存量资源配置,促进企业改革、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整合。

3. 为什么说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答案】社会资本是连续不断运动的,因此,研究社会再生产,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的各个部分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实现价值补偿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的各个部分在转化为货币形式之后,又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即实现物质补偿的问题。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各个组成部分经过流通进入消费,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使用价值上得到替换,这就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这个过程是在市场上完成的,因此,市场实现问题是研究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