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吉林财经大学财政学801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运用本章分析的社会总供求关系的原理,分析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宏观运行出现的新问题。
【答案】(1)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次贷危机不断深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逐步显现,成为2008年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外部因素。尤其是出日,倍感压力。在外需回落、利润下滑、房地产市场反向调整以及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固定投资也开始出现下滑,同年7月份,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了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任务: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即“一保一控”。
到了2008年下半年,随着美欧等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的风险不断加大,中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经济上行动力正在逐渐削弱,而下行的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虽然国家及时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但主要出口市场经济出现衰退,外需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进一步扩大内需就成为中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所在,我国政府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2)针对以上宏观经济形式的变化我国采取的具体政策措施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我国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已进行了‘些灵活调整,2008年9月份后,央行连续三次降低利率,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央票发行及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硬约束等,向市场明确传导出了“转向”信号。货币政策从“稳健”转为“从紧”,强烈的政策信号。相比前几年,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己有较大不同,这一政策的出台也是基于政府对当前物价连续上涨、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等宏观形势的准确判断。
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较大幅度提高2009年生产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较大幅度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以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村消费,扩大内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核准了公路、机场、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建设项目,决定加快南水北调中、东线一期工程建设进度,增加投资,扩大内需。适当调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以稳定出口。加大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救济、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保障民生投入力度,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宣布对个人住房交易环节的税收政策作出调整,降低住房交易税费;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和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以为稳定房地产市场。同时,央行连续五次下调基准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的日的。
(3)一般认为,在通胀时期,虽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能够“相机抉择”,但货币政策比
财政政策的作用更大,更加灵活:货币政策可逆周期采取紧缩的调控手段,如升息、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等措施,与财政政策等其他政策配合,最终一般能够将通胀和物价上涨控制住:相对而言,财政政策的作用往往相对较小。但在经济不景气时期,财政政策一般比货币政策的作用更大、更加灵活有效,而且财政政策和手段有一定的杠杆效用,能对宏观经济起到立竿见影的调控效果。
当然,在当前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下,货币政策也可有所作为,但货币政策的调控有一定的“度”; 否则,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增加未来通胀的可能性; 而且,一般分析认为,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从实施到效果显现,其间需要有3到6个月的时间滞后期。
2.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答案】只有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因为如果劳动力不是商品,货币无法购买到劳动力,则即使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也无法使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货币就不能成为资本。
(1)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商品是指成为市场交易对象的人的劳动能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是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
①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处置自己的劳动力,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即劳动力的所有权属于劳动者本人。
②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既没有生产资料,又没有生活资料,他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2)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谋求自身增殖的货币。资本不是一般的商品价值,也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货币转化为资本是为了使货币资本带来剩余价值。这正是资本总公式(G-W-G' )中价值量发生变化的原因。
(3)劳动力成为尚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经营,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
资本流通公式是:G (货币)-W (商品)-G' (更多货币)。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它的来源是什么,也就是要阐明货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怎样转化为特殊资本的。
在资本的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但是,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的。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如果离开流通过程,即货币所有者把货币贮藏起来,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联系,价值和剩余价值既无从产生,
也无法实现。由此可见,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根据这个条件来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要分析价值增殖究竟是从哪里发生的。
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W 阶段的货币上,因为此时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殖。
其次,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W-G ´阶段上,此时商品的价值是既定的,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增殖。
最后,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G-W 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总之,资本之所以会增殖,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其使用价值是当它发挥作用即劳动时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多的价值。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 简述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答案】经济全球化是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它具体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金融国际化趋势增强,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世界各国在有关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合作与联系日益加强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发源地,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的是大量的利益,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制定规则而获得好处。当这些国家的政府、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在不同市场上开展活动时,就小会面临规则的冲突及由此产生的小确定性。它们也可以利用在国内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来应对国际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减少交易成本。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贸易获得好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是极不对称的,它们作为不同的市场主体,在进入市场以前的资源享赋差异极大。从这种不对等的实力状况出发,在市场上进行所谓的“公平竞争”,其结果只能是弱肉强食。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国际资本流动获得好处。IMF 作为唯一规范国际资本流动的全球性多边组织,产生之初完全充当了美国对外扩张的工具。20世纪70年代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IMF 又演变为发达国家的代言人。
4. 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据是什么?
【答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卞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具体的说,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据是: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