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市培养单位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835自然地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何谓湖泊? 世界湖沼面积在迅速缩小是如何造成的? 有何危害?
【答案】(1)湖泊的定义:
湖泊是陆地表面洼地积水形成的比较宽广的水域,是湖盆、湖水和湖中物质相互作用的自然综合体。
(2)造成湖沼面积缩小的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上游补充水和本地降水减少;人类活动加剧造成的生产生活用水超量;围湖填湖开发活动、水体污染、水体富营氧化等。
(3)湖沼面积缩小带来的危害:
湖沼水质下降,大量水生动植物死亡,盐碱化土地面积增加,荒漠化问题加剧,绿地面积缩小,植被覆盖减少,沙尘暴出现频率上升,生态系统严重受损。
2. 简述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产生。
【答案】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产生分为两个部分
(1)绿色植物的初级生产
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质的生产首先开始于绿色植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质并固定太阳能为系统的其他成分和生产者本身所使用,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绿色植物是有机物质的最初制造者,也是能量的第一个固定着,它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的数量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者。
(2)消费者动物的次级生产
动物在取食植物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一部分初级生产物质,吃进体内的植物物质也有一部分以粪便形式排出,另一部分被同化,而被同化的物质中又有一部分用于动物呼吸作用并最终以热的形式散失,剩下的一部分才用于动物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新个体。这也是一个创造有机物质的过程。这只是以一级消费者植食动物为例说明次级生产过程,其他各级消费者的有机物质生产过程与此基本相同,只是食物的性质有所变化。
3.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有哪些共同特征?
【答案】八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共同特征有: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于圆形;
(2)它们的轨道面都近似地在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环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所有行星的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和公转方向相同;
(4)所有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只有天王星是唯一的例外;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接近母星的赤道面;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都和母星的公转方向相同。
4. 什么是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答案】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条件下,经过人类的干预把自然生态系统分别改造为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它们以人为核心,以自然环境为基础,进行频繁的社会和经济文化活动,并且彼此结合共同形成一个复杂的整体。
(1)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内,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与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在人工调节和控制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形式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农业生产体系。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农业生态系统也是由农业环境因素、绿色植物、各种动物和各
种微生物四大基本要素构成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系统,具备生产力、稳定性和持续性三大特性。
(2)城市生态系统
按人类的意愿创建的一种典型的人下生态系统。其主要的特征是:以人为核心,对外部的强烈依赖性和密集的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科学的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能使城市生态系统保持良胜循环,呈现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格局。
5. 什么是地理坐标? 地球表面的经度和纬度是怎样划分的?
【答案】(1)地理坐标
地理坐标是用经度、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置的球面坐标。地理坐标系以地轴为极轴,所有通过地球南北极的平面,均称为子午面。
(2)地球表面的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①经度
某一地点的经度,即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即经度的零度线。由此向东和向西,各分180°,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180°线是重合的。
②纬度
赤道把地球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所有与地轴垂直的面,都和地表相交而成圆,就是纬线,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一地的纬度即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赤道纬度为0°,由赤道向两极,各分为90°,北半球的称北纬,南半球的称南纬。
6. 如何认识地表环境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及土壤对独特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1)土壤发育的母质因素
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称为成土母质。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①多数土壤的属性均继承了母质的特性。
②不同母质对土壤次生矿物也有影响。
③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养分状况不相同。
④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
⑤母质因素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土壤发育的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
①气候影响次生黏土矿物的形成。
②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③气候对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④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⑤气候影响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同气候带发育有不同的土壤类型。
(3)土壤发育的生物因素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最活跃因素。
①绿色植物吸收营养元素,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成活体有机质,再以有机残体形式聚积于母质表层,经微生物分解、合成和转化,丰富了母质表层的营养物质,产生了肥力特性,推动了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②不同植被类型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性质和数量是有差异的。
不同植物群系决定着土壤形成过程的发展方向,植被类型的演替又导致土壤类型的演变。 ③土壤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释放其中潜藏的能量和养分供生物再吸收利用,促进土壤肥力不断发展。
④土壤中的原生动物,参与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及翻动、搅拌疏松土壤和搬运土壤。 (4)土壤发育的地形因素
①地形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影响土壤与环境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②地形支配地表径流。
③地形影响成土母质的分配。
④地形影响土壤发育过程。土壤对独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被生长,形成了不同的植物种植等。
7. 何谓气温? 它随时间有什么样的变化? 具有什么样的地理分布?
【答案】(1)气温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