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市培养单位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835自然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他们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答案】(1)土壤由固相、液相、气相三相物质组成,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及一些活的微生物。

①土壤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按成因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

②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概指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质。

③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地下水和灌溉用水,水汽的凝结也会增加极少量的土壤水分。土壤水分的损耗主要有土壤蒸发、植物吸收利用和蒸腾、水分的渗漏和径流。

④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是指土壤孔隙中存在的各种气体混合物。土壤空气主要来自大气,其组成成分和大气基本相似,以O 2、N 2、CO 2及水汽为主要成分,但在质和量上与大气成分有所不同。

(2)相互作用

土壤组成物质不但与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而且各种组成物质间也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其结果是形成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物质综合体,如,土壤腐殖质、土壤溶液、土壤胶体等,赋予土壤以新的特性。

2. 试比较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区别。

【答案】海洋性气候指海洋上、岛屿、沿岸地区形成的,具有明显的海洋影响特征的气候;大陆性气候是在离海较远的内陆、盆地、高原,深受大陆影响,具有明显的大陆影响特征者。

由于海陆热力的差异,使在海洋和陆上进行的大气过程各不相同,其中受海洋气团影响较大的地区形成海洋性气候,受大陆气团作用明显的地区形成大陆性气候,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水上:

(1)从气温上有海洋性气候气温的年较差、日较差比较小,冬暖夏凉,最热月、最冷月出现时间较晚,温带地区最热月为8月,最冷月为2月,秋温高于春温。而大陆性气候年较差、日较差较大,冬冷夏热,最热月、最冷月出现时间较早,在温带地区分别为7月和1月,春温高于秋温。

(2)从降水方面来看,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大,且全年分配均匀,年际变率小,而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小,主要集中在夏季,年际变率大。相对湿度大,多云雾,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变

率小,风也较陆上大,风的口变化小。

(3)从其他方面看,海洋性气候的湿度大、多云雾、风速大、日变化不明显,而大陆性气候湿度小、温度小、少云雾、风速小、日变化显著。

3. 简述不同岩性的碳酸盐对岩溶作用的影响。

【答案】岩溶作用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作用,以及重力作用下的崩塌、坍陷、堆积等过程,亦称为喀斯特作用。

(1)水中含CO 2时,水对石灰岩的溶解能力很强,CO 2与水化合形成碳酸,当水与空气中CO 2减少,碳酸含量亦减少,CaCO 3将发生沉淀。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CO 2含量比空气中高数十倍,且反应速度很快,因而岩溶作用强。

(2)碳酸盐类岩石包括石灰岩、白云岩和泥灰岩等;硫酸盐类岩石包括石膏、硬石膏;卤化物盐类如岩软与钾盐,均属可溶性盐类。按溶解度排序,卤化物盐类最大,硫酸盐类居中,碳酸盐类最小,但喀斯特地貌却主要发育在碳酸盐类岩石尤其是石灰岩分布区,这与其分布极广且常露出地表有关。

(3)石灰岩的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泥灰岩兼有大量不溶解黏土,白云岩则以白云石为主。按溶解度排序为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因此石灰岩最易喀斯特化,尤其是节理发育、层厚、质纯的石灰岩和位于区域性断裂带的石灰岩,喀斯特作用最强。

4. 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地球表面的特征包括: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一气界面,海底成为液一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一固界面,而海岸带成为三相界面。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等。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如水循环地质循环化学物质循环等,并且在交换和循环中伴随着信息的传输。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5. 何谓洪水和枯水? 它们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影响?

【答案】(1)河流有明显的时间变化。由于大气降水量有年际变化,河川径流也有年际变化。洪水和枯水是河川径流两个重要的特征值。

①洪水的定义:

洪水是指短时间大量降水在河槽内形成的特大径流。洪水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降雨量;二是水流量,水流量的多少与森林的多寡与之直接相关。洪水的形成与暴雨的特性、流域特性、河

槽特性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系。

②枯水的定义:

枯水是指缺少地表径流,河槽水位下降甚至枯竭(断流)的现象。枯水期间河川径流主要靠地下水补给,出现一年中最小的流量。

(2)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河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世界古代文明,还是当今地区经济的发展多与河流有密切关系,因为它不仅提供人类所需要的淡水资源,而且还提供灌溉、航运、发电之利。当然,洪水泛滥也给人类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6. 风沙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答案】地表特征、风动力状况是风沙作用及形成风沙地貌的基本条件。

(1)地表平坦:

平坦的地面以及开阔的内陆盆地,有利于气流的运行;同时往往堆积有比较丰厚的碎屑物质,为沙丘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物质来源。

(2)干旱少雨:

干旱区雨量稀少,蒸发强烈,土质干燥,地表植被稀疏或完全裸露,因此,有利于气流对地面的直接作用,从而引起沙粒的吹扬和沙丘的移动,使地面受到风沙的侵蚀。

(3)风沙流的形成:

干旱地区由于地面裸露,受强烈的日照后地面温度急剧升高,造成强烈的上升气流,风的强度和频度都较大,这些都为风沙地貌的发育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7. 风成地貌的类型特征。

【答案】风成地貌主要有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1)风蚀地貌主要有雅丹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城堡、风蚀洞等。

①雅丹地貌:雅丹泛指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相间的地貌组合,是发育在第四纪河湖的

状堆积物中,以罗布泊沫地西北部的古楼兰附近最为典型。

②风蚀蘑菇:孤立突起的岩石,尤其是水平裂隙很发育的岩石,受到长期风蚀作用以后,形成上部大、基部小的地形,很像蘑菇,故称风蚀蘑菇。

③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在风长期吹蚀下,形成一些孤立的石柱,称为风蚀柱。 ④风蚀洞:由于风的吹蚀和磨蚀作用,在较陡峭的岩壁上,形成大小不等的凹坑。

⑤风蚀城堡:是一种综合的风蚀地貌,也可以理解为风蚀地貌群像古城堡一样,蔚为壮观。 (2)风积地貌常见的是沙丘和沙堆。

新月形沙阮是常见的最漂亮的一种,新月形沙氏是我国沙漠地区最常见的、也是形态最简单的一种流动沙丘。它最显著的形态特征是平面图形呈新月形,沙丘的两侧有顺着风向向前仲出的两个兽角(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