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740政治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风险投资

【答案】风险投资是指风险资本的运营,是资本经营的一种特殊类型。它就是将资本投向蕴含高风险、高收益和高成长可能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方式介入该企业或项目的管理、运行,在取得成功后既获得资本的高额增殖又实现资本回收的投资行为。风险投资的特点是:

(1)投资对象是高技术、新兴产业的企业或项目;

(2)追求未来高额资本收益并主动承担高风险;

(3)在投资的同时也往往参与管理或提供辅导、咨询等服务;

(4)具有资本主动退出的要求和机制,一般是在投资成功并获高收益后回收资本,再转向其他风险投资项目。

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并且不会持续留存在某一企业。风险投资有助于高科技企业的成长,能够优化资本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并且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就业,有利于经济发展。

2. 商业信用

【答案】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以赊销商品或预付货款的形式形成的一种借贷关系。商业信用的基本形式包括:(1)商品赊销一一卖方向买方提供信用; (2)预付货款一一买方向卖方提供信用。在这两种形式中,最主要的又是商品赊销。商业信用具有以下特点:

(1)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

(2)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

(3)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4)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乃至整个信用体系的基础。

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答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一定量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其中,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社会现有的平均生产条件,一定量使用价值是指一定数量的质量相同的使用价值(即商品)。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有另一种含义,即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生产每一种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是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一定量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凝结在等量使用价值中的价值

量就越小; 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越低,生产一定量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凝结在等量使用价值中的价值量就越大。

4. 实体经济

【答案】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对,是指由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运动过程所形成的经济系统,即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建筑业、服务业等提供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联系和区别参见本章“复习笔记’夕相关内容。

5. 产业资本

【答案】产业资本是指投放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它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资本,最能表明资本运行的本质。产业资本有两大类:一类是以生产资料形态表现出来的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物资生产要素,它们通过投资而由货币资本转化而来; 另一类是以商品形态表现的包含资本增殖额在内的待实现的产出品,即商品资本。

产业资本的循环要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6. 虚拟企业

【答案】虚拟企业是指某一企业或若干企业以一种或多种的优势资源为核心,为实现特定的企业目标,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和职能部门,而将其他的功能和职能虚设,实现资源的最佳组合而建立起来的企业组织。虚拟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网络虚拟企业,主要是指利用因特网和信息技术、电子货币等先进技术手段,提供商品和服务;

(2)品牌型虚拟企业,主要是指以商品和服务品牌资源为核心,而虚拟掉生产等部分职能的企业;

(3)联盟型虚拟企业,主要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资源优势互补的企业,为实现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结成的利益风险共享的松散型联合体。

二、简答题

7. 如何认识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答案】(1)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商品,它和一般商品一样是实在的商品体,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 货币又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是一切商品共同的价值表现材料,执行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形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但是,不管货币形式怎样变化,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本质作用不会改变。

(2)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表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就是要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充当价值尺度时,只是表现价值,不是实现价值,因此,货币在执行此职能时,只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即给商品标明价格。因为它只是商品进入流通前的准备过程,表明商品的价值等于多少金量。

②货币的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是,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是转瞬即逝的要素。因此,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于是纸币一类的价值符号代替真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

③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谁拥有货币谁就能够自由地购买商品,这样货币便成了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货币的这种性质引起了人们贮藏货币的欲望。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既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价值符号,而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货币贮藏能够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贮藏起来; 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贮藏的货币就会自动地加入到流通过程。可见,货币贮藏是货币流通的“蓄水池”。

④货币的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一方面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⑤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它是在前几个职能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当商品流通越出国界产生国际贸易关系后,货币便在世界经济关系中发挥作用。货币执行这一职能时,必须脱去铸币、辅币等价值符号的地域性外衣,以足值的金或银充当。

8. 简述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及其特点。

【答案】(1)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

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为基本联结方式,即以商品等价交换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特别是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是:在市场经济中构成各种交易关系的交易主体,也就是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 市场经济就是通过交易关系将处于分离状态的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或“个体单位”连接在一起,构成市场经济“总体”。作为理论分析,市场经济中严格意义的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主要是指居民和企业。

(2)居民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之一的特点是:居民以最终消费主体、投资主体、劳动力的供给主体等身份与企业和政府结成广泛的利益交往关系,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它的消费行为、投资行为、储蓄行为、劳动力供给行为等行为方式及其变化,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