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质

【答案】质是指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使这一事物是它自身,并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事物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某物一旦丧失了自己固有的质的规定,它就不是原来的某物而变为他物,而他物也具有了自己质的规定性; 质是一定事物的质,离开特定事物的质是不存在的。

2. 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

【答案】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客观的,因而称之为“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是指: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 人民群众

【答案】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它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人民群众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但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和任何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主体,都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劳动知识分子。

4. 价值

【答案】作为哲学范畴,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问的一种意义关系。主体及其需要的复杂性,客体及其属性的丰富性,决定了价值形态的多样性。价值的本质表现为价值的特性。与价值的本质相联系,价值具有主体性、相对性、客观性。

5. 本质

【答案】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指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由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决定的。

6. 《反杜林论》

【答案】《反杜林论》集中反映了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马克思的支持下,于1878年出版。该书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做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该书批判了杜林在科学分类问题上的经验主义观点,阐述了“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等唯物主义的

基本原理; 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理论; 它从理论体系和思想方法上彻底批判了杜林主义,而且全面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各国工人运动中对传播马克思主义起了重要作用,成为整个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7. 系统

【答案】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事物以及事物之间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系统论就是具体揭示对象的系统联系及其规律性的观点和方法,它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普遍联系思想的正确性。在系统论中,系统具有相关性、整体性、有序性三个基本特征。

8. 真理

【答案】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客观性。

9. 必然性

【答案】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具有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一定要贯彻下去的趋势,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10.条件

【答案】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每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依赖周围的其他事物,这些事物就是这一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二、简答题

11.如何认识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答案】阶级是在生产力有一定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情况下产生和存在的。当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可以充分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仟何人都没有必要占有别人的剩余劳动的时候,阶级就必然消灭。在阶级完全消灭以后,国家也会消亡。阶级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前提。

在阶级消亡和国家消亡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观点:

(1)借口阶级消亡和国家消亡,否认无产阶级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必要性。其实,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国家消亡,指的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消亡。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完成剥夺者、镇压剥削者反抗、迅速发展生产力、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历史任务以后,将失去作用,自行消亡。对于资产阶级的国家,因为反动资产阶级不愿自动放弃政权,反而用它镇压无产阶级的反抗,因此,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把它推翻。

(2)借口阶级消亡和国家消亡,否认建立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这种观点,一方面来自无政府主义,一方面来自反动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反对一切国家、一切权威,叫喊要把废

除一切国家作为社会革命的第一个行动。反动资产阶级借口马克思主义讲过阶级消亡和国家消亡,恶毒攻击无产阶级专政。没有无产阶级专政的阶段,是不可能有阶级的消亡和国家的消亡的,因为资产阶级是不会甘愿灭亡的。

12.如何理解认识是能动的反映的过程?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1)反映的摹写性

反映的摹写性是指人的认识作为对某一事物的反映,必然是以这一事物为原型的。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也就是说,人的认识表现形式不论有多么抽象和复杂,归根到底来源于被反映的对象。

(2)反映的创造性

反映的创造性是指人的认识不是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摹写,而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活动。人的认识活动的结果主要是以概念、命题、公式等抽象形式出现的理论体系,并小仅仅是与直观客体相对应的感性形象。有经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人们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反映的创造性体现着主体的能动性。

(3)摹写与创造的辩证统一

在人的实际认识过程中,摹写与创造是辩证统一的。摹写是创造性摹写,而不是直观镜面式的摹写; 创造是以摹写为基础的创造,而不是主观随意的编造。如果把反映完全等于摹写,看不到其创造性,就会陷入否认认识能动性的旧唯物主义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如果只讲反映的创造性,看不到其摹写性,就会陷入否认认识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13.如何正确认识事物的“量”?

【答案】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事物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

正确认识事物的“量”包括:

(1)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量。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一定范围内,事物的量的增加和减少,不会改变事物的质。尽管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但量与事物也是不能分开的。没有任何量的规定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量; 离开一定具体事物的所谓纯粹的量,在客观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因为仟何量都是一定事物的量。

(2)事物的量也是多方面的,人们依据社会实践的需要,考察事物一定方面的量。

14.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及其意义

【答案】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1)含义

①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使之适应人的需要的物质力量,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