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802石油地质综合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片流

【答案】片流是指降水向下沿自然斜坡均匀流动,其流速小、水层薄,水流方向受地面起伏影响大,无固定流向,成为网状细流,称为片流。片流侵蚀范围广,侵蚀量也较大,尤其在由松散细粒沉积物组成的裸露斜坡上更明显,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2. 地表径流

【答案】地表径流是指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后,一部分蒸发变成水蒸汽返回大气,一部分下渗到土壤成为地下水,其余的水沿着斜坡形成漫流,通过冲沟,溪涧,注入河流,汇入海洋。这种水流称为地表径流。

3. 结晶习性

【答案】结晶习性指某一种晶体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总是趋向于形成_某一种形态的特性。有时也具体指该晶体常见的单形的种类。根据晶体在空间上三个方向的发育程度不同,可将结晶习性分为三种基本类型①一向延伸②二向延展③三向等长。

4. 角闪岩相

【答案】角闪岩相是变质岩矿物相分类的主要类型之一。此相岩石是在中温到高温(最高为500℃)和中压到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温度和压力不太高时,形成绿帘石一角闪岩相岩石,温度和压力更高时,形成麻粒岩相岩石。随著变质强度的增加,角闪岩相的特征性化学变化是绿帘石消失,斜长石中钙成分增加。当发生变化的时候,原岩中的水一般消失。角闪岩相岩石广泛分布在造山带中,这说明它们是在这些褶皱较深部位形成的。

5. 同位素(绝对)

【答案】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同一化学元素的两种或多种原子之一,在元素周期表上占有同一位置,化学性质几乎相同,但原子质量或质量数不同,从而其质谱性质、放射性转变和物理性质有所差异。同位素的表示是在该元素符号的左上角注明质量数(例如碳14,一般用14C 来表示)。

6. 气液变质作用

【答案】气液变质作用是指是山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和热液,与固态岩石发生交代作用,使原来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一种变质作用。它既包括火成岩的自变质作用,也包括各种围岩蚀变作用,二者所形成的变质岩有时不易区别。引起岩石变质的气水热液,其成因

和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岩浆晚期或岩浆期后的气水热液,也可以是地壳内其他成因的热水溶液。气液变质作用可形成各种自变质岩石或蚀变围岩,它们往往与某些矿床有密切关系,因此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7. 磁偏角

【答案】磁偏角是指地球表面任一点的磁子午圈同地理子午圈的夹角。根据规定,磁针指北极N 向东偏则磁偏角为正,向西偏则磁偏角为负。磁偏角是指磁针静止时,所指的北方与真正北方的夹角。

8. 石柱

【答案】石柱是指石笋两两相连形成的柱状沉淀物。溶洞中钟乳石向下伸长、与对应的石笋相连接所形成的碳酸钙柱体。由于它们的发育,最后会把洞穴填塞封闭起来。

9. 矿物

【答案】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矿物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者还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 它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简答题

10.如何区别张节理与剪节理?

【答案】节理是断裂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形式,有时也称为裂隙。根据节理形成的力学机制,又可以分为张节理和剪节理。

(1)张节理

张节理是岩石受到的拉张应力超过岩石的抗张能力时所产生的破裂,因此,张节理的延伸方向通常与主张应力方向垂直。在剪应力的作用下,岩石中也会出现张节理,此种张节理大多呈雁列状成群出现。

(2)剪节理

剪节理是岩石受到的剪切应力超过岩石的抗剪能力时所产生的破裂。一般情况下,岩石抗剪切的能力远远小于它的抗压能力,因此岩石在承受压应力的情况下往往先形成两组互相交叉的剪节理,也称为共轭剪切节理。实验表明,共轭剪节理的锐兔指示主压应力的方向。

11.影响地下水潜蚀作用强度的因素有哪些? 这些因素又是怎样影响地下水潜蚀作用强度的?

【答案】(1)岩性

①岩石的可溶性是岩溶地貌发育的一个必要条件。在自然界,可溶性岩石有一大类:碳酸盐岩(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等)、硫酸盐岩(石膏、芒硝等)及卤盐岩(石岩、钾盐等)。

②岩石的结构影响其孔隙度以及矿化颗粒与水的接触表面积。碳酸盐岩矿物颗粒越小,其与碳酸水流接触面积越大,岩石的相对溶解速度越快,有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灰岩的孔隙度对岩

溶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是孔隙度越大,越有利岩溶的发育。

③岩石的透水性强弱影响到含二氧化碳的地下水在岩石中的含水性及流动情况。岩石具有良好的透水性,不仅使岩石含地下水丰富,而且地下水也易于流动和交换,使其与岩石发生充分的化学作用,不断地溶蚀岩石,从而促进岩溶作用的进行。

(2)地下水性质

①水的溶蚀性主要取决于地下水的温度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地下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越高,就能产生更多的重碳酸根,它与岩石中的钙离子结合成溶解度较大的碳酸氢钙,水溶性越高,越能促进岩溶的发育。但是,温度越高,二氧化碳的逸出量增多,则不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

②水的流动性影响地下水的更新过程和水中溶解碳酸钙的饱和度,从而影响到地下水的溶蚀能力。

(3)构造

岩溶作用与地质构造关系密切,很多典型的岩溶区均受构造的控制,这是因为构造的发育不仅使岩石破碎,增加了岩石与地下水接触的表面积,而且构造带常是地下水良好的渗透带。因此沿构造带岩溶常比较发育。影响岩溶发育的构造因素有断裂和褶皱。

(4)气候

我国南部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为流水的下渗作用提供持续的时问补给,并且随着大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使岩溶作用长期的持续下去。

12.线理、面理和片理是怎样形成的? 它与层理有何区别?

【答案】(1)线理

线理是岩石中发育的一般具有透入性的线状构造。根据成因可分为原生线理和次生线理。前者是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线理,如岩浆岩中的流线; 后者是指构造变形中形成的线理

(2)面理

面理主要由不同矿物组分构成的分层、片状矿物或不等轴矿物的定向排列以及一系列近于平行的连续面而表现出来

(3)片理

片理一般认为在应力和温度的联合作用下,导使沿剪切面方向之一发育成一组劈理,或因重结晶较强烈,进而使矿物在垂直主压应力方向上生长,形成片理构造。片理面的方向有的与原岩层理斜交,但也有与原岩层理方向一致的,后者说明片理的形成可能是继承原岩层理发育而成。

(4)层理

层理是指岩层中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形状和颜色在垂直方向发生改变时产生的纹理。一般厚几厘米至几米,其横向延伸可以是几厘米至数千米。

13.有什么证据说明大陆曾经是结合在一起形成联合古陆? 以后又是如何分离的?

【答案】大陆漂移学说。主要证据有:

(1)两岸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