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角色认同
【答案】角色认同是指一个人在社会舞台上担任角色前确定的过程,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角色认同的有效性是角色认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说来,角色认同的有效性是一个人长期活动、长期努力、坚持不懈的结果,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是角色的有效性常常不是永恒的。
2. 精英循环(帕累托)
【答案】精英循环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来的,是指社会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体现为: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旦流动缓慢,就会造成执政阶级中蜕化分子激增,同时非执政阶级中的精英小断增长,社会将随之失去平衡和稳定,而征服或革命将使新的精英掌权并建立起新的平衡。
3. 主干家庭
【答案】家庭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主干家庭是美国社会学家默多克在1949年提出的一套划分家庭类型的概念,是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己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类型。
4.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答案】(1)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含义
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2)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分层研究主要是从静态的共时性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社会流动主要是从动态的历史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调整是通过社会流动实现的。
5. 印象管理理论(戈夫曼)
【答案】印象管理是在人际互动中,“不管个人在头脑中所具有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也不管他达到这个目标的动机是什么,他的兴趣始终是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他的反应。这种控制将主要通过影响他人而逐渐形成的限定而实现的,而且他能通过给他人某种印象的方式借以表现自己达到影响这种限定的目的,他给人的这种印象将引导他人自愿地根据他的意图而行
动。”
6. 心理还原论
【答案】心理还原论坚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一人的心理或行为一一是一种更高层级的现象,对它的研究可以用低层级事物(如原子、神经元、基因等)及其相关理论(如物理学、生理学、生物学)来加以解释与说明。心理学还原论还可以分为本体论的还原论和方法论的还原论。
7. 常人方法学
【答案】本土方法论,又称常人方法学、俗民方法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它主要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
8. 文化堕距
【答案】文化堕距,是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所提出的文化失调理论的一种社会现象。奥格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要素,社会变迁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或称“文化堕距”。
二、简答题
9. 怎样对于社会运行的状态做出评价?
【答案】评价社会运行状态要遵循三大原则: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满足需要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衡量社会运行与发展不能只从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片面的角度出发,而是必须用一种全面的、综合性的标准来评价,这个标准应包括社会的各个基本方面。综合性原则的运用有两条基本途径:
①理论综合研究。其一般过程是,首先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占有大量实际材料,然后通过分析材料说明其内在的联系,并由其中找出最重要的联系,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②利用数学、统计学等模型的综合研究。这类模型的基本出发点是认为,社会现象虽然复杂,但总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而加以计量。计量化的社会现象具有准确、严格、客观性强和容易比较的特点。
(2)协调性原则
社会运行的协调性即社会多种要素、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配合状况,包括结构性协调、功能性协调和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三个方面。
①结构性协调是指社会要素的联系具有较高的有序性、合理的比例与排列和严密的组织性。 ②功能性协调
功能性协调是指社会系统在活动和作用上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功能上的协调有两种情况: a. 在结构协调基础上的功能协调,这时,功能上的协调有牢固、可靠的基础,是一种比较稳定和持久的协调。
b. 结构不协调,但由于人们主观上的努力,在结构发挥的作用上做了尽可能的调整,功能上实现了暂时的协调。
(3)满足需要的原则
需要是个人、社会集团和整个社会对于维持和发展其自身活动的条件的各种要求的总和。满足需要的程度是指个人、社会集团与社会实现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所达到的水平或状态,是一个具有一定确定性的、可以量度的范畴。
10.简述马尔库塞关于资本主义“单向度”特征的基本观点。
【答案】(1)单向度的含义:
①单向度是相对于双向度而言的。双向度是既有肯定的一面,又有否定的一面; 只有肯定性,没有否定性、批判性,即是单向度。
②马尔库塞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己不同于从前的对抗性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统治己取代了政治统治、对抗、矛盾己经或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整合与同化的趋势。因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正在失去其双面性,而变成为一个只有肯定、没有对抗的单向度社会。
(2)资本主义社会的“单向度性”的具体表现:
①社会政治成为“没有反对派”的单向度政治。
a. 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富足的社会,它的高度发展的生产率通过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而造就出整合、包容所有社会力量的可能前提。
b. 政治权力借助这个前提条件成功地制造出凌驾和超越任何特定个人和集团之上的利益从而牢牢地把民众“束缚在形形色色的官僚制度上”。结果国家的目的被普遍接受,“传统的麻烦点正被消除或被隔离起来,造成分裂的各种因素正得到控制”。“在政治领域中出现了对立立场显著同化或有所收敛的倾向”。
c. 人们看到,不仅先前作为政治反对派存在的社会民主党、共产党放弃了暴力夺取政权的激进主张,而且传统上被认为是革命的社会力量的工人阶级也随着机械化、自动化对劳动的解放以及蓝领工人的白领化、非生产性工人的大量增加而失去了革命意志、革命理想,成为当今社会中丧失了批判与否定能力的温顺良民。
②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创造出崭新的生活方式,满足了那此可能会反抗的人的需要,促进了人们与现存制度的统一。人成为单向度的人。
a. 马尔库塞说“人们早就己经适应于这种控制的接受器。决定性的差别在于把己有的和可能的、已满足的需要之间的对立(或冲突)消去。在这里,所谓阶级差别的平等化显示出它的意识形态功能。这种相似并不表明阶级的消失,而是表明现存制度下的各种人在多大程度上分享着用以维持这种制度的需要和满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