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内婚制和外婚制

【答案】内婚制又称“血缘婚”“族内婚”。是在一定社会关系范围内选择配偶的一种婚姻制度。在母系公社中,每个部落都有统一的姓,其下又分为多个血缘氏族。内婚制要求成员必须在部落内氏族外选择配偶,即禁止与外部落人通婚,也禁止氏族内部近亲通婚。它是比群婚制更进步的婚姻制度。

外婚制又称“族外婚”。是指同一氏族内男女禁止通婚,只能在外氏族男女问选择配偶的婚姻制度。始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正式形成于父系社会。之后被“对偶婚”所代替。外婚制的出现,符合自然选择的法则,有利于人类的优生和繁衍,加强了各通婚氏族间的联系。我国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同姓不婚”,是氏族外婚制的体现。

2. 文化模式

【答案】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研究是将各个层次上的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才能认识到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

3. 法理型统治

【答案】韦伯认为,法理型统治是建立在下列基础上的,即任何一项法律都是以目的合理性或价值合理性(或两者兼有之)为目标制定出来的,并努力加以贯彻,包括强迫使之得以实施。因此,法理型的统治类型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是:①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要持续地受到规则的约束; ②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是在一定的权限内进行的,出现了“机构”这种按章办事的运作单位; ③法理型统治具有固定的职务等级; ④法理型统治有明确的议事规则; ⑤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管理班子同行政管理资源和生产资源完全分开; ⑥在理想的法理型统治下,不存在任职人员对职务的任何意义上的私人占有; ⑦法理型统治拥有行政管理档案制度。这种法理型统治可以采取各种极不相同的形式,而科层制则是其中最纯粹的形式。

4. 镜中我(库利)

【答案】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二个阶段:①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

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③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库利非常形象地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5. 代差

【答案】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差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代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代差是社会文化在“遗传”过程中的“变异”,是下一代对上一代文化的扬弃。对代差的性质要做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肯定代差两方中的任何一方,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 社会工作

【答案】社会工作是指社会(政府和群众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恢复社会生活能力,改善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7. 《社会理论的基础》

【答案】《社会理论的基础》是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的主要著作。这本书被认为是帕森斯所著《社会行动的结构》问世以来社会理论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社会理论的基础》是回应社会系统是如何行动这一核心问题的,为理性选择理论学派建立了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本书共分为五编,从最基本的人的行动和关系谈起一直论述到复杂的社会行动的数学分析,是当前社会学和社会理论方面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为社会学在今后数十年的发展确立了新的研究方向。书中充分意识到重建社会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并力图使书中内容满足这一要求。

8. 集体意识(涂尔干)

【答案】涂尔干把集体意识界定为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他进一步解释说,集体意识尽管只能依赖个人意识而存在,但它又不同于个人意识,它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模式。在涂尔干看来,社会分工是有机团结的物质基础,集体意识则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他继承孔德的思想,突出强调了社会共识对社会整合的重要性,提出了“集体意识”概念,这一概念在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机械团结以强烈的共同的集体意识为基础。在机械团结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里,集体意识几乎笼罩着全部的个人意识,驾驭着大部分个人,左右他们的日常生活,表现出强大的社会强制力。

在个人分化的有机社会里,虽然由于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的发展而导致集体意识的外延和力量有所缩小,为个性的发展留下了余地。但是它并没有消失,只是削弱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调

节作用,它仍然继续对社会团结作出贡献,加强了人们之间的功能性相互依赖关系。在复杂的现代社会里,集体意识不是表现为具体规范上的统一,而是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即由更一般、更模糊的思维、价值和情感所构成。

二、简答题

9. 简述我国社会政策现状的特点。

【答案】我国社会政策现状的特点主要包括:

(1)从属性

相对于经济政策而言,社会政策依然处于从属或依附地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始终是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而实施的。由于对社会政策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我国目前的社会公平问题变得比较突出。

(2)不完整性

①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政策的分类

补偿性社会政策主要是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社会救助政策、住房补贴政策以及其他各种基本权利的保护政策,这类社会政策旨在维护社会弱势群体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利。

发展性社会政策主要是指有关增加弱势群体的社会参与机会、增强其社会参与能力,以消除社会排斥、实现社会整合的政策,这类政策旨在维护社会弱势群体成员平等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保证其平等参与社会发展的机会和必要的素质。

②原因

a. 和补偿性社会政策相比,发展性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但在现实中,补偿性政策往往更受到重视,而发展性政策往往被弃置一旁,或根本就未加考虑。

b. 上述两类社会政策内部,都存在着各种缺陷,需要加以补充、充实、改革和完善。

(3)不平衡性

①原因

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格局的影响,我国日前的社会政策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区别对待的问题,对农村户口的居民仍实行和城市居民大相径庭的处理方式。

②现状

根据国家在社会福利供给中的职能,社会学家沃伦斯基和莱博克斯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分类: a. 补缺型(或称剩余型或残余型),是指国家的社会福利机构只有在其他通常的渠道如家庭和市场不能维持时,才应为遇到困难的人提供帮助。实际是主张一种针对弱势群体的有限的、基于家计调查的服务。

b. 制度型(又称普遍型),是将社会福利服务当作工业社会一种正常的功能,以提供制度化的、针对全体人民的普遍福利为职志。

就我国城乡福利制度的类型来看,它实际上是制度型(针对城市居民)与剩余型(针对农村居民)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