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燕山大学文法学院707文学基础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生代诗

【答案】新生代诗是指继“朦胧诗”后新出现的诗歌潮流,又称“后新诗潮”。1986年中国现代诗发展为其崛起的标志。新生代诗歌呈三种流派:“书面语写作”、“口语写作”、“书面语加口语的复合型写作”。“书面语写作”的诗人,即追求语言的典雅气质、注重修辞效果,强调词语的想象力,突出的诗人有西川、藏棣、西渡、代薇等; “口语写作”的诗人,强调日常生活语言和民间语言作为自身的诗歌语言资源,反对、摒弃修辞手法,其代表诗人有伊沙、沈浩波、伊丽川等; “复合型写作”则是前两种流派互渗的产物,其代表人物有徐江、樵达摩、侯马、金海曙等。

2. 《黄金时代》

【答案】《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之一,是一部以文革时期为背景的系列作品构成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名叫“王二”的男主人公处于恐怖和荒谬的环境,遭到各种不公正待遇,但他却摆脱了传统文化人的悲愤心态,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的方式:既然不能证明自己无辜,便倾向于证明自己不无辜。于是他以性爱作为对抗外部世界的最后据点,将性爱表现得既放浪形骸又纯净无邪,不但不觉羞耻,还轰轰烈烈地进行到底,对陈规陋习和政治偏见展开了极其尖锐而又饱含幽默的挑战。

3. 尚义街六号

【答案】《尚义街六号》是于坚所写的一首关于青年时代生活与友谊的诗歌,全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尚义街六号》语言浅近,内容生活化,并呈现了许多极富幽默感的细节,人们从中既可以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也能察觉日常生活诗意的一面。这首诗没有人们习见的象征和隐喻,凭着洋溢其间的出众自如的语感,使得这首内容“普通”的诗歌具有了深刻的诗性光芒; 加上字里行间屡屡可见的机智与幽默,恰好印证了于坚1984年的短诗《我的歌》中的一句:“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市民一样生活。”这首诗也证明了:真正的口语诗写作,不是泛泛而谈,不是蜻蜓点水,不是“口水”,而是从生活的土壤里沉淀、淘洗出金子的写作。

4. 文革“潜流文学”

【答案】文革“潜流文学”是文革期间作家采用隐蔽的方式进行创作和流通的文学样貌。它是与“文革”文学创作规范相疏离,甚至对立文学。文革“潜流文学”主要有诗歌和小说创作。如“七月”派诗人曾卓、牛汉、绿原等在这一时期的创作,强化了生命意识,超越了他们在40

年代的作品中强烈的社会功利意识,而思考在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

二、简答题

5. 简析王蒙的《蝴蝶》的思想艺术特色。

【答案】(1)《蝴蝶》的思想内容

《蝴蝶》中的主人公张思远作为老一代革命家,经历了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在被“平反”后回京,他开始浮想联翩,思绪任意地流动。文章用相对质朴的语言,浅显恰当的比兴,诉说一个故事,带着读者反思历史。

(2)《蝴蝶》的艺术特色

《蝴蝶》是一篇意识流小说,但又不同于西方意识流小说,它体现了王蒙小说自身的“东方意识流”特色。《蝴蝶》体现的“东方意识流”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①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情节

在《蝴蝶》中确实有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它们在小说的许多小节或明或暗地存在着,但这些情节大多是在人物的意识流动中展开的,并没有多大的波折。

②运用了典型的意识流手法

例如,时空蒙太奇、内心独白、内心分析、感官意象、象征等意识流手法。小说所描述的时间跨越了30年,作者采用心理时间的结构,通过主人公内心思想意识的流动将过去、现在相互交叉、渗透。特定的环境,朦胧的思绪,配合意识流的艺术手法,很是吻合。他的思绪流动着跳跃着,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城市,忽而山村,忽而张副部长,忽而老张头。前后跳动,不循轨迹,不受时空限制,不受情节制约,呈现一种自由的心理结构。

③用意识流的手法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人生沧海桑田,官场升降沉浮,这一切使人想起那个古老的传说,“庄生梦蝶”。庄生梦见自已变成了蝴蝶,醒后却弄不清自己为何物,不知是庄生变成蝴蝶,还是自己原本是蝴蝶而在梦中变成了庄生。张思远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惑。

总之,王蒙批判地吸收了意识流表现手法上的优点,虽然作品中有大量的意识流动,内心独白,联想、跳跃,但并没有扑朔迷离,晦涩难懂的感觉。这是山于王蒙在借鉴意识流手法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小说的特点,注重故事情节,小说中有完整的生活片段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种完整的故事以及全新的感受。土蒙的探索创新是对新时期文坛的重要贡献,因此,被评论称为“东方意识流”。

三、论述题

6. 举出一两部十七年时期的革命文学作品,试对其“潜叙事”进行分析,并且说明如何更有效和更富有深度地研究这些作品的方法与路径。

【答案】(1)《青春之歌》的“潜叙事”分析

在十七年革命文学作品中,如果要选择一部最具有“多解性”的文本,无疑要推杨沫的《青

春之歌》。《青春之歌》之所以是一部有吸引力和可读性的小说,是因为它在革命政治的叙事外衣下,依然“无意识”地借助丁中国传统小说叙事中“才子佳人”和“英雄美人”两种模式,而小说中隐含的女性主义与仿男权叙事,则是作品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杨沫在《青春之歌》中为知识女性构画了一条通向自由解放的大道:女性要想获得自由解放,要把个人的幸福与社会解放运动事业结合起来。在十七年的女性文学中,《青春之歌》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与十七年的主流相吻合。不过,《青春之歌》中的“革命”之歌往往以“爱情”之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得以完成,这又跟十七年的主流存在差异。在这一叙事模式的背后,人们总是能从中发现一个潜文本。在显文本中“革命”与“爱情”这两条线索的融合,总是被潜文本中“革命”与“爱情”两条线索的分离所拆解,使作者的意识形态言说努力付之东流。显文本中卢嘉川只能成为革命叙事递增序列中的一个环节,不可避免地最终被江华所取代,所以,虽然作者无数次地表达过自己对卢嘉川这一角色的喜爱之情,但却不能不在小说的中前部就安排卢嘉川在狱中牺牲。而在潜文本中,卢嘉川与林道静那未及言说便消逝的爱情成为小说中爱情叙述的高潮,卢嘉川这一人物形象在爱情叙事这条线索上得到了升华与深化。

此外,由于作品中知识分子主体的复杂性,导致了《青春之歌》文本的复杂性,表现为:它本是一个革命知识分子的叙事,但又包含了一个五四式的”娜拉叙事”; 一个十分形似的“公主被后母或巫婆控制”的童话叙事,包含了一个“女性主义叙事”; 一个“小资”女人的个人叙事; 一个类似“教育小说”或“成长小说”的青春叙事; 一个“历险记结构”式的占老叙事。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中,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够像《青春之歌》这样有如此多的解读角度与阐释的可能性。虽然迄今为止对它的研究与分析己足够多,但是对于其文本内部复杂而丰富的“潜结构”与“潜文本”的分析仍有必要进行,因为它不仅可以使读者有更多的理由来阐释和认可这部小说本身的“文学性”,而且对于整体上认知红色叙事的复杂性与文学性含量,也是一个启示和范例。

(2)研究十七年革命文学作品的方法与路径

研究十七年文学的革命历史作品,要在研究过程中真正深入文本,发现作家在文学上的创造性,并在文学史中寻找参照,从而加深对十七年文学的理解,而并非做出简单化的价值判断。

①在十七年文学研究中,一些学者在认识上存在一个根本性的误区,即用二元对立的方式看待新文学中两个传统——五四传统和延安传统,并将其对立起来,将文学史中延安文学和十七年文学看成是新文学启蒙精神的断裂。固然可以将五四文学到十七年文学描述为一个由个体走向集体的过程,但也应认识到,十七年文学中集体话语的介入从某种意义上是对五四启蒙的一种补充和延续,而不是断裂。

②研究十七年文学必须将落脚点置于历史的情境中,在观照历史情境中进行研究,既不能忽略当时特定的历史情境而否定当时文学的价值,也不能以当下的审美标准简单地批判当时文学的意义,要警惕历史情境中的意识形态陷阱。

③将十七年文学纳入现当代文学史视野,使其与其他时期的文学获得一种照应,从而带来互文性的阐释,这样的研究可以使人们对于作品的认识不仅仅是一种横向的比较,还有一种纵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