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称美国的20世纪20年代为爵士时代。 “这是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人们听爵士乐,阅读流行小说,酗酒,提倡性自由。 他们陶醉于如此放荡的生活而不能自拔。 菲茨杰拉德在《夜色温柔》中,描述了人们爵士时代的生活。在菲茨杰拉德死后,《夜色温柔》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好评。
很多学者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社会心理学,神话原型批评等各种各样的文学评论角度研究这部小说。但是尚未有人尝试从新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这也正是这篇论文的创新之处。通过卢卡奇的理论支持,即,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现实的能动的反映,也是对现实的批判,以及卢卡奇对资本主义商品化的批判和对社会意识形态重要性的分析,这篇论文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商品化和美国梦的幻灭。从而指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是一个商品化,金钱至上的社会。下层阶级在追求他们美国梦的过程中,不断地迷失于人与人之间商品化的关系之中。他们牺牲了自己的爱情,梦想,还有事业,去换取作为上层社会标志的金钱,名望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不等价的交换,因而它是一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所以,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追求美国梦是注定要失败的。
这篇论文总共包括5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菲茨杰拉德的生平以及他主要著作的简介。
第二部分介绍了这部小说在国内国外的研究情况以及这篇论文的研究价值。
第三部分介绍了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以及卢卡奇关于文学的理论观点。
第四部分从新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揭示了这部小说的主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商品化以及美国梦的幻灭。
第五部分简单分析了商品化和美国梦之间的关系。从等价交换的角度出发,指出在二三十年代的美国,追求美国梦是注定要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