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 要
作为中国经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它的故事家喻户晓,其中塑造的一百零八个英雄形象深入人心,令人津津乐道。《水浒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数百年来,国内外对它的研究不断。迄今为止,《水浒传》已经被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各国都广泛流传,一百零八个英雄好汉的形象也随之走向世界。
《水浒传》在传播中国文化、加强对外交流、增强文化实力以及提升中华民族的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水浒传》已经有四个英语全译本,分别是美国学者赛珍珠的《四海之内皆兄弟》,英国学者杰克逊的《发生在水边的故事》,中籍美人沙博理的《沼泽边上的不法之徒》,以及英国学者登特-杨的《梁山泊的故事》。这些英美学者通过自己的笔触翻译了中华文学名著《水浒传》,向西方传达了这部巨制。
然而,对于如此重要的文学作品,国内的研究虽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范围不广,系统性不强,没有从根源上触及促进或制约中西文化交流的意识形态和权力问题。
翻译理论家勒菲佛尔认为翻译不可能在真空中发生,它的产生必然会受到一系列内在关联的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其中内部因素指专业人士,包括翻译家,评论家以及教师,外部因素指能促进或阻碍文学翻译的“权力”。这些因素影响了译者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继而影响了整个译本。
本文从勒菲佛尔的操控理论视角来对比分析赛珍珠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和沙博理的《沼泽边上的不法之徒》。通过对比两个译本,作者找出其在语言、文化以及交际层面的不同,进而从内外因两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导致两个译本不同的原因。通过分析作者发现,译者自身的翻译意图、价值取向、个人知识以及外部因素如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都对译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