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26中国民间文学之民间文学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仙话

【答案】仙话是围绕仙人的活动而展开的故事。它在我国民间文学作品中,是非常独特的样式,是显著有别于神话故事的。神话产生于新时器时代的中晚期,而仙话则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最初的仙话故事中,有大量反映帝王惧怕白发与死亡,从而寻觅长生术的内容,采药炼丹尤其是屡见不鲜的内容,由此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神话与仙话的又一不同:神话中的神性是生而有之的,而仙话主人公的飞升则是凡人经过刻苦修炼获得的正果。

2. 《摩柯婆罗多》

【答案】《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古代梵语叙事诗,意译为“伟大的婆罗多王后裔”。其主要内容是叙述婆罗多族的两个后裔居楼族和般度族间大战的故事。《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现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加工而成,其中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大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有宗教哲学以及法典性质的著作。有10万“颂”,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规模宏大、内容庞杂。印度现代学者认为《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诗,内含印度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堪称“印度的灵魂”。

3. 六礼

【答案】“六礼”是中国古代青年男女从择偶到正式结婚这期间需进行的六个程序。“六礼”即: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其中的“冠”,为“成年礼”; 没到成年,没举行过“成年礼”,就结婚,那就是“非礼”。《礼记·昏义》、《唐律》和《明律》,规定“婚”的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

4. 传说核

【答案】传说核是在民间传说创作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的客观实在物。柳田国男认为传说的核心必有纪念物。“传说核”的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民间传说就是围绕传说核,运用文学表现说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因此,传说核对民间传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5. 二次葬

【答案】“二次葬”是指待尸体腐烂后,拾骨装入瓦瓮再行埋葬,又称瓮葬、拾骨葬,。此类认

为肉体与灵魂可分,人死之后,须等其腐烂,灵魂才能脱离其原先的附着物,获得再生的机会。死者过世后,其家人会先将尸体草草掩理,待一段时间后(两年到十年不等),尸体腐烂殆尽,拣拾遗骸残骨,用茶油或白酒洗净后按人体结构屈体放入陶瓮,另外找片风水宝地建坟墓埋葬。二次葬的历史由来己久,这种习俗在一些少数民族流传至今,如东北的鄂温克、赫哲族等,南方的瑶族、壮族等。二次葬盛行是生者对死者的真诚怀念和对最先的崇拜所致。

6. 接触律与模仿律

【答案】接触律与模仿律是在人类巫术得以建立的两种思想原则,得名于弗雷泽的《金枝》。费雷泽将二者统称为交感律。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是模仿律; 物体一经相互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互相,是接触律。按照这两种规律可以引申出巫术施行的方法,即模仿或相似巫术和接触或感染巫术。“模仿律”和“接触律”

(类比与联想的应用)这两条最基本的巫术原理,不仅是各种法术构思的基础,而且也在医学技艺中得到广泛应用。模仿律在咒禁疗法中的应用,如通过破坏敌人的偶像,或针刺写有某人姓名、生辰的纸人,以期得到令对方遭厄运的愿望。接触律在咒禁疗法中的应用,如人痘接种的发明和对胞衣的处理。

7. 《金枝》

【答案】《金枝》是弗雷泽创作的一部研究原始信仰和巫术活动的人类学著作。弗雷泽在书中运用历史比较法,对涉及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如灵魂观念、自然崇拜、神的死而复生、巫术、禁忌等等)的丰富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提出交感巫术说和人类社会巫术——宗教——科学发展三阶段说。该书搜集了丰富的人类学资料,被称为人类学的百科全书。

8. 花儿

【答案】花儿是广泛流行于我国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西部省区的民歌,被誉为大西北之魂。花儿起源于古称河州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居住在这里的汉、回、藏、东乡、保安、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每年春季,甘肃、青海等地都会举办大型的花儿会,农牧民们身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浪山赶会,蔚然成风。

二、简答题

9. 举例说明交通运输行业习俗的差异与行业特点之间的关系。

【答案】随着商品流通、贸易往来、人际交流的越来越频繁,远古时代那种靠步行去远方,以及用手提、肩扛、头顶作为负重和运输手段的原始交通和运输方式,己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交通运输设施的兴建与运输工具的制造便应运而生,并在其长期传承中,形成了不同的运输行业和他们的生产习俗。

(1)交通运输行业习俗的差异

交通运输行业习俗因其不同的运输设施和运输工具而产生差异。具体说来,交通运输行业主要分为陆上交通和水上交通。

①陆上交通设施及其工具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了直路近、弯路远的道理。于是,人们有意识地去修建直而平的道路。但是边缘地区因受地形的限制,绕道和曲径就难以避免。我国最著名的陆上交通,以大西北的丝绸之路和大西南的西蜀栈道最为有名,是绕道和曲径的最有力的佐证。

陆上交通工具有用人力拉的小型车辆,如独轮车和架子车; 有专用于城市交通的人抬轿子和畜拉轿车、公交车、私人轿车、地铁等; 还有东北地区冬季在冰封江河和雪地上使用的狗拉雪橇等。

②水上交通设施及其工具

民间因地制宜,建造了各种桥梁。桥梁是陆上交通的创造性延伸和补充,他们解决了河流山涧阻隔的困难,极大地方便了两岸贸易的往来。例如我国曾在黄河修建的浮桥; 西南各省的索桥,南北方皆有的石拱桥,以及遍布全国各地山村的独木桥、石板桥等。

水上传统的交通工具,有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大木排; 东北赫哲族等少数民族的桦树皮船; 西藏的牛皮船; 南方的木船和竹筏等。

(2)交违运输行业习俗的差异与行业特点之间的关系

因经济不断发展和日趋繁荣,交通运输行业的分工趋于精细,陆地上的各种车把式、脚夫等,水上的船家、筏子客,各重要交通路口、码头的店家、脚行与牙行(代运商)等,在业务方面都有自己的活动领域和技艺传承,并形成了各自的行业习俗,其行业特点表现为操作规范、旅途规矩、行话、信仰、禁忌等。交通运输行业的差异影响并造成了行业特点不同的局面。

①操作规范

吉林俗谚说:“车老板进店,赛过知县”是说载重的多套马车进店,需要高超的使役技巧,载货马车所用的马,除辕马之外,有“里套”、“穿套”、“外套”之别,可多达五六匹,以里套的作用最为重要。吃喝声就是喊给马的口令,一个长声“吁一”就是停,“哦”是朝右,“吁,吁、吁”三短声是朝左,“抬”是令马抬脚。

②路途规矩

“左门照”是说左面有障碍物,要当心; “右蹬空”是说右边有坑,需注意。有时前呼后应亦有不同,如前面喊“右边一朵花”,意为右边有一堆马粪,别踩在上面,后面则应“看它莫踩它”。

③禁忌

驼队在旅途还有许多禁忌,如锅不能翻,账房杆子上不准磕烟灰等等。驼队成员如夏季在旅途吃西瓜,必须将吃剩的瓜或瓜皮倒扣于路边干净地方,并排列整齐,以备后来者万一断水时用来解渴,这也可以说是戈壁瀚海的驼队长期传承下来的良俗。

总之,随着商品流通、贸易往来、人际交流的越来越频繁,交通运输设施的兴建与运输工具的制造便应运而生,并在其长期传承中,形成了不同的运输行业和他们的生产习俗。